影音新聞環保公衛

保育貢寮水梯田 守護人與自然共生淨土

記者 謝佳妘、李顯營/採訪報導

現今極端的氣候與人類的過度開發都會讓自然環境深受迫害,常見的情形例如會在開墾時使用化學肥料播種或利用大型機械翻耕輔助翻耕,但這都會使傳統農業耕種的土地及周邊生態遭受嚴重的破壞。

位於台灣的新北市貢寮區,因為擁有雙溪匯流,以及氣候潮濕多雨的環境,以及遍佈山地的丘陵地形,讓貢寮擁有現在少見的「水梯田」農作生產型態,不僅創造出更多的生物多樣性,也讓許多保育類動植物得以生存,讓人們與大自然和諧共生,互利互惠。

貢寮車站外人煙稀少,連車子都很少經過。攝影/李顯營

每個要前往貢寮水梯田的人,若不是自行開車,都必須搭乘當地的幸福巴士前往目的地,沿路的風光是一幕又一幕的深山環繞,伴隨著崎嶇難行的山路,而水梯田所在的位置像是在都市中的世外桃源,沒有過多的人群干擾和嘈吵的車流聲,只有來自山中輕鳴的動物叫聲,以及放眼望去一片片綠油油的水梯田。

山中的偏僻小徑中有一農戶人家,家門前是陪伴農民大半輩子的水梯田。住在裡頭的前是農民林國秋,從小就跟著爸爸一起下田耕種,但一場車禍的發生,導致他現在難以久站,也無法下田耕種,但他對於農地的身後情誼,即使受傷之後,也絲毫不減低半分。

農民林國秋在田地撒下肥料,讓水田能夠快速生長。攝影/謝佳妘

幸好在這之前,林國秋加入由人禾基金會創立的「學徒制」,學徒會從中幫忙農田的事務。該基金會會從「保育合夥人」中挑選合適的人選作為學徒,和夥人的和指的是一人一口用嘴巴吃米,有希望能夠守護生態的意涵。和夥人固定的購買「和禾米」給予當地經濟支持,也會舉辦不定時的農事活動讓他們可以拉近與農民之間的距離,學徒制就會從這些有意願的合夥人中,選取對於當地的保育理念給予支持以及願意實際參與當地農事的夥伴,讓更多的人可以接手當地的農事經驗,初衷便是希望能傳承更多前人的耕耘智慧。

貢寮水梯田的保育合夥人會認購農作物、親自體驗農事。製圖/李顯營、資料來源/狸和禾小穀倉

現年39歲的簡珮瑜在兩年前成為林國秋的學徒,平時會利用閒暇的時間到山區協助,像是插秧、播種、蓑草等農務,雖然一開始對於時序的分配、該做什麼事感到混亂,但因為有林國秋耐心的帶領,讓她能夠逐漸了解關於水梯田的知識以及實際下田參與農事。

簡珮瑜表示:「來水梯田耕種是是放鬆、開心的」,從言語中感受她對農事的喜愛。有了學徒制後,受傷的林國秋不需要親力親為的處理大小事務,也能讓陪伴他半輩子的農地能夠持續保持水田的生態,生生不息。

簡珮瑜表示已插秧過的田地最怕水鴨的侵襲。攝影/謝佳妘

除了延續前人的耕種技術,水梯田周圍的生態保育也相當重要。身為農二代的劉恩豪,在三、四年前毅然決然地辭去當時的工作,回鄉照顧生病的父親。即使不是很擅長農務,但他依然願意從頭開始學習關於水梯田的知識,其中包括水田生態調查以及維護水梯田棲地。水梯田擁有許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植物,比如葦草蘭、毛澤番椒以及白花紫蘇,而劉恩豪定時上山紀錄,才得以掌握現今水田生態物種的生存情況。

 

已經插秧完的田地,農民會架設亮黃色的線條做標記,用來嚇阻水鴨。攝影/李顯營
劉恩豪修剪田地旁邊的雜草,防止雜草佔據葦草蘭的棲息地。攝影/李顯營

同樣熱愛大自然的還有來自人禾基金會的蔡曉薇,她來自嘉義市,家裡也有務農的經驗,她更表示:「自己的身分有部分是農民的話,那可能會是希望的模樣」,因此她也在加入基金會積極參與保育計畫,包括生態的檢測紀錄現有的物種、舉辦田區培力工作坊讓農民可以了解該如何紀錄田間生態等,透過這些努力希望能將水梯田的保育做的更加完善。

蔡曉薇在平日除了解決工作上的事物以外,也會利用時間和山上的農戶們聯絡情感,連結起這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為他認為不論是政府、基金會或是在貢寮水梯田生活的人們,都是為了好好保護當地的珍貴環境。

蔡曉薇示範如何翻修田埂,維持水梯田的蓄水狀態。攝影/謝佳妘

水梯田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除了擁有瀕臨絕種的動植物以外,還有人與土地之間珍貴的情感,不論是耕種一輩子的農民林國秋阿伯、喜愛大自然環境的學徒簡珮瑜、返鄉的農二代劉恩豪,還是擁有一顆熱忱的心的蔡曉薇,他們都用不同的方式守護這片家園,只為能夠看到水梯田繼續維持生機勃勃的生命力,貫徹人與自然能夠真正的和諧共生。

 

延伸閱讀:

水梯田終年蓄水 古老農法護生態

命運多舛 藻礁與工業的共存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