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殘破歷史建築不堪 當我們翻開碎片下的過去

記者 藍誼軒、楊曼伶、李詠瑜/採訪報導

臺灣雖有年輕的土壤,卻深藏無數歷史,文化從各地匯集,形成多元文化資產。在有形文資中,現今有逾1000件古蹟,然而,多數民眾不清楚「歷史建築」類別,其數量卻已突破1700件。在民眾文資保護意識低、政界與建商互利之下,歷史建築逐漸被大眾遺忘並犧牲,不僅難串起地區情感,也無法再次讓歷史交融在世代之間。

新店國小宿舍遭拆 無緣串起地方文化鏈

穿越一條條服貼在夏日豔陽下的白色斑馬線,與一輛輛汽機車擦身,從捷運新店站步行十分鐘,即可抵達陡坡之上的國校路65巷,鐵門深鎖、荒煙蔓草的的新店國小宿舍。日治時期,新店人口日益增加,就學、就業的機會隨之增長,學校為因應教職員人數上升而在周邊興建宿舍。然而昔日充斥日式氣息的宿舍,縱使登錄為歷史建築,仍淪無人管理的廢墟。

宿舍長期無人使用,2016年屋頂因風災受損,經文化資產(以下簡稱文資)審議會後,新北市文化局決定舖蓋防水布,然而防水布凹陷處之積水重量加劇建築損壞。暗坑文化工作室負責人吳柏瑋形容此舉為「二次傷害」。

宿舍被帆布與荒草樹木覆蓋,難以看出原貌。攝影/李詠瑜

深耕當地文化導覽的吳柏瑋,經常帶領民眾前往國校路65巷,以磚造、木造融合描繪歷史背景,介紹此地日式宿舍特色。新北市文化局也於2021年10月舉辦「新店碧潭文化之旅」,將新店國小宿舍作為其中之一的參訪地點。

不料,2022年7月16日,吳柏瑋發現鮮黃怪手進入國校路65巷,他為讓工程停止因此當即報警,後續新北市文化局僅回覆稱遭拆除的房屋非歷史建築,為合法拆除。吳柏瑋指出,文化局在拆除前悄悄縮小管理範圍,不僅沒有公告區域,也無會議記綠,只留下最終決策。

遭拆除房屋雖非歷史建築,卻也深具歷史意義,為地方導覽必經之地。照片提供/一人新聞台

依當地文化局公告,目前國校路65巷僅7號、9號房屋登錄為歷史建築,一旁5號的白色建物為新店國小校長宿舍,當初透過社區參與式預算於2016年修建完成,並打造為「國校小客廳」供居民使用,社群粉絲專頁最後一篇貼文停留在2018年。如今,社區客廳也淪為「蚊子館」,紅色鐵門不僅沒有上鎖,無人管理的狀況更顯危險。

全臺已有多所國小將校園內的歷史建築變身為教育現場,吳柏瑋舉例,與新店國小同年代建造的安坑國小宿舍為歷史建築,後改為開放的教室供學生上課與活動,讓學生親自走入歷史。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蕭文杰說明,文資保留需被廣泛推廣,若有家長成群出面爭取保留宿舍,校方將迫於壓力而改變現狀,孩童必能在日式建築中,感受不同於普通教室的教學。然而仍有新店國小學生家長認為,宿舍周圍人煙稀少恐形治安死角。對此吳柏瑋無奈地說,若建築妥善規劃,例如作為校史館、里民活動中心就能兩全其美,卻始終難以實現。

宿舍大門掛滿附近住戶的衣物,成為此歷史建築與人們唯一的連結。攝影/藍誼軒

災難下搶救建築生命 閉門會議竟成傳統

自然災害使具歷史價值建築受損,即使文資保護學界努力維護,仍敵不過社會意識與都市化,法律默許使審議不公開成傳統,歷史建築保存困難。

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許多具有價值的房子倒塌或損毀。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名譽教授林會承回憶,當時文資保護學者共組成14個單位,前往受災區搶救,赫然發現許多並非古蹟的建築,卻具有相當歷史意義與特殊建築工法,決定向行政院內政部提出盡快搶救。

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大量家園紛紛倒塌,也包含許多歷史建築。照片提供/國家文化記憶庫

為求快速保護文資,林會承說,政府當時認為古蹟申請程序繁雜,也擔心民眾反彈。因此,政府決定於2000年增列歷史建築並修改《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林會承說明,此法為補助倒塌房屋,鼓勵民眾把具文化價值的房子登錄為歷史建築作保護,但當中並無訂立罰則,即使最終所有權者決定拆毀也別無他法。

隨著歷史建築的出現,《文資法》於同年11月23日增設《歷史建築登錄廢止辦法》,列明各建築之登錄準則與流程。蕭文杰補充,古蹟則以衡量歷史及藝術價值作標準,兩者價值互不相讓。

歷史建築價值不菲,蕭文杰歎惜,在《文資法》無罰則的情況下多已被拆除,於是政府在2016年修訂新版並設立罰則,不過決定歷史建築修改及去留仍以所有權人作主,民眾可能尚未充分了解流程,或擔心利益受損而自行拆除。

林會承表示,歷史建築的容積能移轉,讓所有權人在其他地區換取相同空間,政府亦願意提供歷史建築修繕費用。但他也提及,曾在某次文化審議會進行之中,接到建築已被拆除的消息因而散會的悲劇,顯示大眾對於文資保護意識仍低。

此外,文化資產保留也與都市開發衝突、互相拉扯。吳柏瑋補充,許多政治人物收取開發商的政治獻金,加上臺灣民眾普遍認為土地蓋大樓方能實現其最高價值,因此政治人物多將重心放在都市開發以獲取大眾支持,忽視文化資產。

臺灣城市發展快速,許多歷史建築在兩者取捨下犧牲。照片來源/pixabay

即使該建築進入在《文資法》監管下的文資審議會,卻形成「專家不受限制,不受約束,不受監督,因為文資審議的過程是一個不公開的過程。」蕭文杰解釋,多數地方文化局僅在審議會前半段給予民眾發表意見,後半段投票決議過程卻閉門進行。對此吳柏瑋認為,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做得相對完整,會議全程直播,但民眾遇到不合理之處也只能拍打玻璃,或在玻璃上張貼紙張抗議。

「驅動的力量不是法律,法律只是底線,法律是保障那件事情的底線。文化資產保存不是一個好生意,如果是一個大家都喜歡的事情,何必法律?」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孫啓榕認為,現在既然有足夠的金錢及能力,可重新翻開歷史的篇章,在歷史建築修復中看到保存歷史對時代的價值。

感受歷史建築溫度 新舊修復間取平衡

林蔭下的光影映照街道,位於臺中西區的州廳、市役所、大屯郡役所陸續登場,過往舊城區的影子伴隨街旁的開放年表,展開序幕。然而歷史的記憶逐漸遭人抹去,只見被冰冷柵欄、頂樓鐵皮壟罩的大屯郡役所。臺中市大屯郡役所為日治時期所建,以紅白磚砌為主要外觀,是臺中市歷史建築之一。然而,2022年6月修復後頂樓卻突現「加蓋鐵皮屋」,使民眾與學者認為郡役所外觀不再美麗,更破壞原有歷史意義。

郡役所正門前,修復後的鐵皮設計清晰可見。攝影/楊曼伶

臺中市大屯郡役所修復爭議,讓許多人主張應以「復舊如舊」,完整呈現過去歷史樣貌為目標。「我們不是只看到物,我們還要從物看到人。」孫啓榕解釋,歷史建築修復並非單純將建築物回復至原始狀態,建築師應考量建築使用與管理方式,還需思考歷史意義為何,才能讓民眾在踏入歷史建築時對其有所認同。

在時代不斷的變化下,新舊文化的碰撞,讓文化資產擁有不同展現方式。林會承舉例,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在被列入古蹟前,主管單位曾計畫修建為現代化教堂,卻遭臺北市政府及當地住戶反對,期望保留傳統模樣。在臺北市政府與教會達成共識後,決議保留教堂前半部分,而內部則改用現代化的形式重建,將新、舊兩種元素組合。

歷史建築不僅保留當代歷史脈絡,體現其蘊含的生活足跡同樣重要。孫啓榕分享,在修復齊東街53巷(現為臺北書畫院)時,發現其中一根柱子上有數條平行的刻痕,他感嘆「我相信有一個孩子,一定有一個孩子長到這裡。」在翻新柱子與保留痕跡間抉擇的孫啓榕,最後決定留下刻痕。他說,比起生硬的建築知識,大眾透過共同的生活方式感受歷史建築溫度,如同留下一個孩子的體溫。

臺北書畫院提供喜愛傳統書畫者,交流和欣賞的場所。照片提供/臺北市文化局

當歷史建築修建完成,無數眼光都會注視並給予評價,使建築師壓力倍增,例如是否保留傳統茅坑,或改為現代化廁所方便民眾使用。此外,孫啓榕舉例,過去許多房子使用臺灣檜木建成,但現今臺灣檜木稀少,建築師便要考慮何種木材可替換,同時不會被外界認為其違背歷史意義。

「文化是透過五感去感受的,今天只有視覺,沒有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那歷史建築就跟書本上的照片一模一樣,沒有意義。」吳柏瑋強調,現今大眾多對歷史建築感到陌生,如何讓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提升歷史建築的近用權十分關鍵。當民眾真實的經過歷史文化的洗禮,從而產生連結才願意改變態度,積極爭取保存歷史建築,為後代留下資源,持續延伸臺灣文化教育。

創造歷史公共價值 描繪地區前世今生

每一代的人互相連結,歷史建築得以匯集不同時空的情感。「文化在新的時代產生新的意義,才能夠被保存下來。」吳柏瑋認為必須「開放」歷史建築。蕭文杰​則強調,人們應要輕鬆、輕易地接觸文化資產,而不是高額消費換取入場。他以學校裡的歷史建築為例,若能夠開放作為學生圖書、社團使用,就可以拉近彼此距離,再次詮釋歷史建築意義,成為「公共場域」。

幼兒園小朋友在老師帶領下認識歷史建築。照片提供/壢小故事森林

歷史建築公共性強,應是全民共有的文化軌跡,每個建築都是一段在地故事,在社區營造中扮演要角。吳柏瑋提及,優良的社區規劃不只侷限在單個建築,而是多點串起整個地區的前世今生,透過研究每個建築的背景,設計再利用的方向。他說,歷史建築若作為里民活動中心,居民前來喝茶聊天、定期聚會,「那相對的,就會造成社區高度的認同。」

鬧區中,中壢國小日式宿舍與壢景町、中平故事館作為「中壢城市故事館三部曲」。一旁中壢國小、中壢家商的學生下課後,隨著馬林巴清澈的琴聲漫步而來,紛紛走進這座鬧中取靜的迷你森林。中壢國小日式宿舍推測建置於1917年,2015年時登錄為歷史建築,耗時四年修復,經市民投票取名為「壢小故事森林」,2022年七月由真善美社會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真善美)接手管理。

隱身於交通要道旁的壢小故事森林。攝影/藍誼軒

真善美專門服務心智障礙的孩子,真善美社會資源處處長黃小芳解釋,「憨兒」與我們看到的大人外表相同,但缺乏工作機會,因此壢小故事森林不僅成為憨兒接觸歷史文化的契機,真善美也提供清潔維護以及紀念品小店長工作。黃小芳分享,每天早上,憨兒就會前往園區清掃,她說,憨兒做事比起我們還認真,是他們讓歷史建築從滿地落葉、陰森的形象中脫胎換骨。

建築如舊,環境卻十分整潔,使人們能注意到兩棟宿舍屋頂的黑瓦與紅瓦,以及為因應臺灣潮濕氣候所設計的雨淋板。聆聽導覽解析,還能仔細端詳眼前未受破壞的建材,走入歷史的隧道。除園區導覽外,真善美延續故事森林在學區中發展親子閱讀、互動的特點,再結合客家文化。黃小芳解釋,母語人口逐漸流失,因此館內的圖書與活動、展覽多以此為主題,就是為保留中壢客家文化,傳承歷史。

擺放在各處的客家文化書籍供民眾、親子閱覽,充分結合當地特色。攝影/藍誼軒

「唯有想辦法讓他們走進來,你才可以讓他們看到你想要傳達的世界。」黃小芳強調,要吸引民眾,創造「走」進來的動機,社會才有辦法更接近歷史,甚至拋下有色眼鏡認識憨兒,並與憨兒互動,達成文化與社福的融合。她說,近年來壢小故事森林成為小朋友校外教學的好去處,許多市集攤販也一同參與公益捐款。

壢小故事森林成了居民散心的好去處。攝影/藍誼軒

面對歷史 我們都不是局外人

歷史建築是一個能夠被看見、記載著世世代代共生的證明,建立民眾對建築、地方的認識與認同。在壢小故事森林與先生一同散心的宋小姐說,看著這些歷史建築非常有感觸,平時也會參訪各地的歷史建築,每每都有全新體驗與感受。

吳柏瑋說,在地的探索課程與導覽營造「共同感」,透過定期的走讀,或與學校合作教育課程,就能讓建築物的價值被看見。孫啓榕認為,文資價值在於「召喚一般人對它的認同」,因此必要將它們留下。但喚醒認同後,他接著說,「你不是徛懸山,看馬相踢。」意指人們不再抱持看好戲、事不關己的心態,而是發自內心的對歷史建築產生責任感,才有機會看見這一世代面對歷史與未來的勇氣和決心。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殘破歷史建築不堪 當我們翻開碎片下的過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