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馬背上的溫柔 引領孩童踏上成長之路 

記者 蘭舒涵、陳榆潔、張軒綺/採訪報導

幫助身心障礙者的馬術治療及治療性騎乘,在台灣已有十餘年的歷史,其課程內容主要在幫助學員加強基本能力。然而,因為資源的缺乏,使得無障礙的計畫一再延緩。同時,從事馬術運動的安全措施亦同等重要,需要做足事前準備,才能降低受到傷害的風險。

馬匹做為治療輔具 

馬術治療並非教導身心障者騎馬的技巧,而是將馬作為治療的輔助用具,藉由課程計劃使身心障礙者得到治療效果。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理事長王挽華表示,物理治療有很多媒介,馬也能成為其中之一。她強調,和馬匹的互動增加療程趣味性,吸引小朋友完成活動,馬場也針對不同個案配予不同的教具或馬匹,讓每個學員都有機會發展最大的潛能。

有肢體上障礙的孩子可透過在馬背上感受骨盆的規律運動來學習行走,或是在馬匹行走時,與教練進行拋接球遊戲,訓練肌肉的張力和平衡感。物理治療師詹淑雅表示,看似簡單的課程,實際上是在考驗著學員們的專注力,因此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謹慎對待。

學員在馬背上進行拋接球課程。攝影/張軒綺

整個課程除了學員的參與外,還需要領馬員、物理治療師,以及陪走員共同陪伴。馬場內的馬匹雖然個性溫馴,但在課程中仍需保障學員的安全。馬場總監張兆遠提到,馬的天性敏感,並不是每一匹都適合馬術治療的訓練,學員若使用錯誤坐姿,馬匹也需承受身體的不適感。另外,張兆遠表示,馬術治療的服務也拓展到自閉症孩童身上,低張使他們肌耐力不足,平衡感也較一般人差。

今年九歲的恩恩是一名自閉症患者,接受四年馬術治療的她已能熟練的在馬背上完成教練指示的每一個動作。恩恩爸爸表示,她非常期待每週一次的馬術治療,從不願請假。他提及,接受治療前,女兒的平衡感不好,走路容易搖晃,如今下了馬背,雙腿已可以在地面上穩健行走,他認為其中也依靠馬術治療的協助。

詹淑雅表示,騎乘在馬上得以訓練體力和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下課後教練會帶領學員為馬刷毛或是餵食紅蘿蔔,藉由和馬匹的互動讓孩子們從被照顧者變身為給予者的角色,這個過程能讓學員產生自信心,也能幫其建立存在價值。

課程後教練們會進行簡單的馬術練習或是帶馬匹散步,張兆遠表示,幫助每一匹馬調整狀態也是治療的一環,為辛勞一天的牠們洗刷疲憊,才能帶給學員們更好的服務。

工作人員帶著馬匹放風。攝影/張軒綺

室內場地 改善環境 

「若碰上下雨,當天的課程就必須取消。」張兆遠說,由於受到場地限制,目前僅有室外馬場,除了在下雨天容易淹水外,對學員或是馬匹都不友善,因此為了讓學員們能風雨無阻的進行課程,計畫興建一座無障礙共融的室內場地,期望營造更佳的課程體驗。

中華民國馬術協會榮譽理事林增雄表示,投身於馬術治療的教練都很有耐心,也在學員與馬的互動中看到顯著效果。他表示,為了不讓學員們負擔過重,馬術治療只收取營運成本的三分之一價格,在沒有額外收入的情況下,馬場的資金仰賴社會大眾的善捐,以創造更好的環境給身障孩子們。

每隻馬都有足夠的空間休息。攝影/陳愉潔

馬術治療 需專業人士執行 

馬術治療在台灣容易與另一種馬匹輔助教育「治療性騎乘」定義混淆。詹淑雅表示,兩者最大的差異為,馬術治療強調「治療」二字,因此整個療程需有專業的治療師參與;治療性騎乘則是以教學員騎馬,來訓練他們待加強的面向。  

關於馬術治療,詹淑雅提到,根據美國馬術治療協會(AHA)的規定,須以物理、職能及語言等治療師身分通過相關檢定後,頒發馬術治療證。她亦談及,每位治療師設計的療程內容都不盡相同,若身為物理治療師,則會以專業「物理治療策略」為方向,職能和語言部份也依各自專業執行,但課程內容皆不包含馬術運動部分,而是以個案的治療方向為設計考量,例如:訓練平衡感、加強心肺功能等。  

至於治療性騎乘,馬術教練呂雨珊解釋,治療性騎乘教練不一定要擁有醫療背景才能從事。治療性騎乘教練的認證單位為國際馬匹輔助教育與治療協會(HETI),其認證共分三個階段,首要是認識馬匹,馬匹是工作上的夥伴,對其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第二階段為認識身心障礙的孩子,了解不同身心障礙類別,才能依個案的狀況,量身打造課程,並且教導正確騎馬觀念;最後則著重於教案的設計,例如:加強注意力、加強邏輯思辯能力。

馬匹和工作人員的親暱互動。攝影/陳榆潔

呂雨珊提到,治療性騎乘教練必須有領馬和騎馬的技能,例如:騎馬奔馳、跨越簡易障礙等等,同時也要能夠獨立授課。她亦鼓勵學員們多參與外部競賽,和一般生們一起切磋,增加彼此間的交流,也能往運動員方向發展。 

推廣馬術運動 安全準備最重要 

談及國內馬匹數量,林增雄表示,因為國內馬匹數量少,大多是由國外進口,所以成本較高。同時,訓練與飼養馬匹也需要較大的場地,在這樣的高條件下,馬術在台灣並不是一個常見的休閒運動。

訓練馬匹需要相當大的場地。攝影/張軒綺

然而林增雄表示,協會仍然積極地在國內推廣馬術運動,除了舉辦各式比賽之外,若有馬場或任何賽事需要協助,協會都會派遣專業人士支援。同時透過校內演講與裁判講習活動,培養馬術界的人才。他分享,馬術運動主要分為三大種類:馬場馬術、障礙超越以及三日賽,而目前國內主要聚焦在前兩項。他亦提及,馬術比賽不以性別或年齡分組競賽,而是所有參賽者一同競爭,靠技術取勝。

論及騎乘技巧,林增雄指出,首要的注意事項就是安全,在騎乘過程中,必須全程戴著安全帽以及穿著合身且具伸縮性的馬褲、馬靴等裝備來保護自己;馬匹也要穿戴上馬鞍、韁繩和保護膝蓋的綁帶,降低彼此受傷的可能性。

馬鞍和腳蹬為騎乘時的裝備。攝影/張軒綺

除了注意裝備外,呂雨珊表示上馬時的勇氣也很重要,許多人都會擔心落馬而退縮。對此林增雄認為,在教練的監督之下,初學者騎乘的馬匹行走速度並不快,即使真的失足掉下來,也不會造成嚴重傷害。他進一步解釋,教練在課堂初期會先讓學員透過撫摸、刷毛等行為與馬匹培養感情,待熟悉馬的性格後,再上馬騎乘,因此不必過度擔憂。

 

延伸閱讀:

打出人生價值 身心障礙者球場競技

身障就業大不易 進用制度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