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當代文創」展覽作品-手工製作陶瓷藝術擺盤。攝影/王銘紳
文教生活

包羅萬象的文創世界 超乎想像

記者 王銘紳、黃心悌、張綺容、李苡岑/採訪報導
非主流藝術不再受限制?「微當代文創」 空間 

「微當代文創」隱身於「台北當代藝術館」旁的巷弄中,不同於其他大型藝廊,多是知名創作者或是大眾流行文化的主題,在這裡開展沒有身分、主題內容的限制,展覽內容針對特定族群,可以看到次文化、限制級及新生代等冷門主題的展覽,目的是為了讓創作者可以自由發揮,不受任何拘束。

「微當代文創」執行長蔡晴宇說道,最初與各地的一些展覽單位做接觸,發現大家對於這些主題較抗拒,無法接受知名度低的創作者和限制級的展覽,會影響作品的銷售及周邊效益,但他卻認為這是個人表現自我的方式,這些作品其實是相當不錯的,所以決定自行策畫,但是要在「微當代文創」開展,不會從作品的內容來決定能否執行,而是以策展人的主觀去判斷內容有無創意、有趣,也因從頭到尾都親自參與,所有展示內容都是自己喜歡、有印象才做,每檔都是針對特定族群,每個展覽都有其特色,雖說藝術家名氣和商業考量是很重要的營運策略,但在這裡是展覽為主導,做的是展覽銷售而非為了銷售而展覽,就看其中如何取得平衡。

「微當代文創」執行長蔡晴宇說明創建此空間的理念。攝影/王銘紳

堅持與其他展覽空間走不同的路,但在營運上也碰到困境,在這裡有地下型、新生代、較少人知道的主題內容,鎖定的客群較小且一般消費者看不懂,因而無法帶動人潮,導致消費能力低迷,所以需要經營其他周邊項目,像是藝術家的藝術經費,藉由展覽跟其他企業合作,也跟國外攝影師交流,讓展覽的創立能更加容易,且因工作夥伴都為攝影師,在選擇的展覽形式多以攝影集為主,而在沒有其他創作者辦展的時間,可以當作是自己的成果發表空間。

蔡晴宇認為,「攝影就是抓住一瞬間對你來說有意義的東西,想拍就拍沒有拘束」,跟他設立這個空間一樣,不受限於機器、人或事物,了解自己拍照的目的是什麼,每個作品都有特色,是自己的作品集或讓他人觀賞的寫真集,就看創作者本身的想法和調整來決定。

「微當代文創」展覽作品-手工製作陶瓷藝術擺盤。攝影/王銘紳

第一次參觀「微當代文創」的民眾顏伯翰表示,他去過許多大型藝廊與美術館,其展覽作品較豐富多元,參展前先了解該名藝術家就有助於熟悉作品內容,但這邊空間小,所展示的作品少,內容也針對小眾,若不是相關領域者會不了解創作者的想法。但蔡晴宇則表示,民眾的喜好不會影響他的決策太多,不會思考為什麼去大型美術館,很多人只是去拍拍照,但大多數卻不了解作品的意義。感興趣的人會有好奇心,看完展覽可能會激起他們更多的想法,但很多民眾不懂文創產業的本質。

蔡晴宇認為文創的定義與否其實不重要,最後保存下來的才是真正的作品,不會因為沒有獲得支持與回饋就放棄,且不見得有支持就會做得更好,如果因為顧慮他人的想法而創作,這就不是自己的藝術作品。他表示,已經選擇做這一塊,就會堅持繼續走下去。藝術不是商品,不需要為其他人而改變,藝術沒有好與不好,創作者就是實現自己的創意價值,這才是舉辦展覽的初衷。

文創面面觀 你所不知道的配音產業
日本工學院專門學校聲優俳優科教材。照片提供 /連思宇

自政府於民國99年將文創概念納入經濟發展計畫後,商家數與營業額呈現緩慢成長趨勢,也逐漸形成其特有模式與產業別,共包含15項產業,以廣告、工藝、出版產業為發展大宗,而其餘產業,或許因較鮮為人知與平時接觸不到,而與一般人心中對文創的定義無法連結。

製圖/黃心悌

從卡通到動漫,都需要配音員在幕後的獻聲,才得以使作品被聽見與看見。配音,這項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產業,也屬於文創工作的一員。連思宇是一位致力於推廣與改善台灣配音產業的配音員,除了讓產業更廣為人知,也使文創產業定義不再僅限於特色商品買賣和景點之間。

進入配音產業須具備的特質。連思宇說,「大家都以為配音是坐在錄音室裡,但還是要有能在眾人面前表演的膽識」,不用太在意聲音的先天條件,但一口標準的國語是必須的,聲音也要有戲感與不怕生的特質,再來就是吃苦耐勞,都是進入的先決條件。

近年台灣文創盛行,帶動原創風潮,是轉機也是挑戰,連思宇認為,因為作品量增加,有更多的工作與曝光機會,配音員的角色比起從前,直播、社群網站能讓他們走到幕前,與觀眾直接互動,但另一方面這也是挑戰。多了網紅、業餘網路配音會共同瓜分總體市場,因專業度相對不足,容易對配音市場生態造成衝擊,「不管是在價錢、技術等等層面上,都容易讓不肖廠商有利可圖。」

因此她也認為,在培養配音員技術層面上,應在大學中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如表演藝術課程,除了增加戲感,也幫助配音員能更快融入角色其中,與培養藝術鑑賞能力與眼光,因為知道如何進行表演,才能有助於配音工作的進行。

而對於未來配音的推廣工作,連思宇也表示,除了自己的社群媒體,也和其他配音員共同創立專門分享台灣原創配音作品的粉絲頁,更參與舞台劇表演,平時也藉由演講傳承經驗,讓大家更加理解與看見配音工作,種種作為都是希望能增加配音產業的能見度,也希望扭轉文創產業不單是買賣東西的印象。

談起當初如何入行,連思宇表示,她就像所有喜愛動漫的「阿宅們」一樣,最初是以成為漫畫家為目標。在大學的通識課程接觸配音後,發現自己這方面的潛力,但畢業後並未馬上從事相關行業,心中仍保持著對配音的夢想種子,經過評估與資訊蒐集後,在因緣際會下遠赴日本聲優學校進修,經過二年的學習,決定回到台灣,帶著自己的經驗與想法,改變大家對中文配音的想法,並在後續參加配音訓練班時被恩師李勇挖掘,就此踏上配音產業的大道。

連思宇也說,配音其實也是另類的演員工作,教會她凡事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每個角色都是不同形狀的容器,要把自己當成水去融入與適應。」對看待事情的角度與接受度也提高,她認為演員需要豐富自己的生活,才能開拓更寬廣的視野,這是配音對她最大的影響。

主持廣播節目時訪問其他配音員。照片提供/連思宇

除了配音外,連思宇也持續從事口譯與主持廣播節目,也跨足與其它配音員共同合作的舞台劇,對於配音與其他工作的平衡,她認為利用零碎時間很重要,因為手上會有多項工作同時進行,「接到工作就要馬上做功課,以免有突發狀況發生」,對時間調配與拿捏得宜是她能身兼數職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