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中各種高品質農產品,開放消費者現場試吃。
文教生活

台灣農業轉型 – 新農業時代

市集中各種高品質農產品,開放消費者現場試吃。攝影/林哲宇

記者 林哲宇、劉潔謙、陳盈臻、李晨暘/ 採訪報導

在國際貿易日益開放的情況下,進口農產品已為不可避免的事實,國內農產品的產量與價格,並不足以和進口農產品相抗衡。然而,隨著基因改造作物的危害、農藥殘留過高、化肥汙染等食安及環境問題,在地農業為了增加農產品能見度與友善種植的理念,開始進行了一連串的轉型。

為了喚起消費者對於食材和土地的關懷意識,彎腰農夫市集為長期在地發展的有機農產盛典,於每月的第三個周日,在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舉行。前身為彎腰生活節的彎腰農夫市集,由一群關心台灣農業發展與愛護土地的農友及年輕大學生發起,原先的彎腰生活節為一年一度的活動,但為了持續發展大眾對於友善種植的重視,在獲得農村發展基金會和台灣農村陣線的協助之後,決定要發展成為常態性市集,持續推動對於有機農業的發展及消費者的關注。

彭逢州仔細聆聽消費者疑問,解釋自家農產品的特色。攝影/林哲宇

定期與市集合作販售的「梨博土」- 池雨森和林孟照,夫婦倆與市集已有長達四年的合作關係,於台中東勢長期栽種水梨的兩人,在下定決心要轉型為友善種植的無毒耕作後,專心投入於不用除草劑,改為人工除草、停用化肥和減少農藥噴灑。夫婦兩人得意的表示,自家水梨除了品質好、甜度高,還可以連皮吃,將營養全部吃下肚。

於新竹北埔文吉農場栽種高品質水果的彭逢州,也同樣堅持無毒栽培,並且自產自銷。談及為何他也想加入友善種植的行列,彭逢州笑說:「純粹是因為自己怕死,也討厭噴灑農藥。」他覺得用以前那樣的栽種方式,除了消費者得不到高品質商品,也會先賠掉農人自己的健康。

 

為求收支平衡 小農努力創造新行銷模式

面對轉型友善種植初期,所遭遇的銷售斷層和成本提升,林孟照表示,這也是為何小農堅持自產自銷的原因,不使用化肥及殺傷力強大的農藥,就表示小農需要更多的時間、人力、金錢成本在農作物上,除了需要定期進行土壤及水質的檢驗,還得以人力除草,以往使用除草劑除草,一劑兩千多元的成本可以撐半年,若改以人工除草,除了金錢成本提升至一萬五千元外,平均一年得除草五到六次,花費倍增。

而自產自銷,可以減少農產品中盤商從中哄抬價格或抽取利潤,將農產品品質直接反映在價格上,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就可以盡量平衡收支,並持續投入推動友善種植的栽種方式。

對於這些小農堅持自產自銷,又該如何拓展客源,便是最重要的課題。平時就喜愛逛小農市集的忠實顧客黃雅儀,因為對於食物選擇要求較高,長期以來都是市集的忠實顧客。透過和小農之間的對談,不僅可以幫助消費者了解食物產地,也可以增加對於土地和食材的認識。小農們除了可以藉由像市集這樣的通路進行販售,客戶之間的口耳相傳,也是他們最主要的宣傳管道。

邱顯輝自豪地展示有機農園,從施肥到除蟲皆無毒無害。攝影/李晨暘
保留食材原始風味  有機蔬菜品質看的見

在土城用心經營「輝要無毒菜園」的邱顯輝,平時和兒子一起投入友善種植的栽種方式,每個月的彎腰農夫市集由兒子負責擺攤販售,邱顯輝表示,除了在市集裡發名片,努力開發新客源之外,憑藉著老客戶的相互推薦,有不少顧客遠道而來,就為了購買好吃又無毒的有機蔬菜。

「輝哥的菜,有小時候的味道,那種植物自然的鮮甜味,是別的地方找不到的。」林東生笑著說。身為輝哥無毒菜園的忠實顧客,林東生喜歡親自來到邱顯輝的菜園,不僅可以看到農人栽種時的用心,更可以和邱顯輝一起討論食材的烹調方法。將消費者導入農場,是小農們經營自家農園的新銷售方法,有別於以往消費者只能在傳統市場,購買批發來的各項農產品,對於這些將要吃下肚的食材,它們如何栽種、從何而來,皆一無所知。

其實早在2009年,彎腰農夫市集就開始透過擺攤的方式推廣友善種植,期望讓更多人認同愛護土地理念。直到現在,藉由小農們的高品質農產品和老客戶的努力宣傳,友善種植的蔬果,才被越來越多人看見。他們也努力透過講座、紀錄片和音樂會,讓台灣看見農人守護土地的努力,同時希望透過舉辦市集,推廣消費者直接購買、食用當季農產,讓大家認識土地、食物與你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