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逸行銷創辦人,前職業籃球員張憲銘。攝影 / 陳羿妏
焦點運動

風光過後的台灣英雄—運動員的退休輔導

記者張詠菁 謝璩安 陳羿妏 高幼妃/聯合報導
 脫去球衣後 未來往哪走

運動員在賽場上風光無比,隨著轉播新聞總是能使眾多觀眾熱血沸騰,然而,運動員職業生涯短,過了巔峰褪去光彩後,未來又該何去何從。選手對於退休後的茫茫長路,只能倚靠前輩的經驗,多數擔任老師、教練或者進入本身有球隊國營企業上班,但對於未來有所保障的運動員卻是少之又少。

事實上,我國政府對於這種問題並不是無所作為,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和體育署都有輔導退休運動員的相關措施,但全台灣的運動員何其多?政府的經費有限,只能將重點放在奧、亞運奪牌選手的輔導,除了大型國際賽會奪牌的選手外,也有許多從小就開始接觸體育的選手,成績雖不如奪牌耀眼,但人數也不在少數,在僧多粥少的運動環境下,輔導機制還是不足以保障所有運動員的退役生活。

中華奧會和體育署的幫助是否有用?張憲銘認為,關鍵還是在選手本身,不論是發展自己的教練體系,或者從事醫療防護和體育訓練等,若自己有足夠能力及生涯規劃,不一定要依靠其他人或政府,反而輔導政策和補助的相關措施能夠變成額外的資源。

張憲銘說,運動員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難以掌控職業生涯,突如其來的受傷或者環境劇變都是難以預料的,他建議選手要有危機意識,巔峰狀態時可以多把專注力放在場上,但年紀逐漸增長就要規劃未來發展,以免在退休後只能茫然的面對生活。

各國運動員輔導機制。製圖 / 高幼妃

 

 球星變身CEO 人脈贏在起跑點

 

曾是裕隆球隊傳奇球星的張憲銘,運動生涯的退休,對他來說並不是巔峰的結束,擔任展逸行銷公司總經理,才是他第二人生的開始…

張憲銘曾經認為自己從運動員退休後,會與大多數人走向相同的道路擔任教練或者體育老師,但如今他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是甚麼原因讓他打破常規?張憲銘說,卸下球員身分後,度過了一段未曾有過的安逸生活,一切都比當職業球員時輕鬆很多,但隨之而來的空虛感,卻也讓他確定,這樣的退役生活並不是他所期盼的。

當時年僅三十歲的張憲銘心想,不能在這麼年輕時就過著如此安逸的生活,在摸索未來時,他透過自己擔任球員的經驗,到NBA轉播球賽、當主持人,也在雜誌行銷上幫助朋友,透過種種的歷練,發現自己更適合「跟別人談論運動」,因此決定自己創業打造事業藍圖。

展逸行銷,是一個透過品牌行銷起家的公司,扮演運動品牌與選手、消費者之間的橋樑,最初的客戶僅只於張憲銘擔任球員時認識的人脈,但經過團隊努力,公司做出口碑,客戶來源愈廣,展逸行銷交出許多不亞於張憲銘球壇傳奇的亮眼成績。

五年前林書豪崛起,「林來瘋」捲回台灣,在台需要一個經紀公司來處理相關業務,張憲銘把握機會,展逸的事業版圖拓展出經紀部門,幫助林書豪有更好的宣傳。去年林書豪來台,還是個沒沒無聞、剛加入NBA的球員,但張憲銘看出了他的無限可能,提供了林書豪一些面對媒體、行程安排上的協助。且在2013年美國大型經紀公司把經濟部門裁撤後,展逸行銷靠著優秀的行銷業務團隊接手了華人圈的棒球行銷事宜,替許多球員與球團簽下了優渥合約,去年底旅日球星陽岱鋼與讀賣巨人簽下的五年大約正是代表作。

「不可否認,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張憲銘對現在的成就並不驕傲,反而是充滿了感謝。因為球員的背景讓他在創業初期就能接觸到NIKENBA這類大客戶,在起跑點就勝過其他創業者。但他的創業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從球員身分轉換之後,得改變習慣已久的生活模式和做事態度,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客戶溝通,甚至處裡報價等問題,對張憲銘來說比練球還辛苦許多,但堅持下來以後,反而認為當初遇到的困難都是過程,不斷讓自己成長。

 除了體育專長所剩無幾

民國57825日,來自台灣的紅葉少棒隊以70擊敗日本少棒隊,且在次年組成金龍少棒隊進軍美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開啟了台灣棒球史上的三級棒球時代。

當時台灣全國人民高舉國旗吶喊紅葉少棒是台灣之光,13名紅葉小球員走到哪都被人們簇擁著,此情此景拉回現今,唯一還留在紅葉村裡的紅葉球員邱春光感嘆,很多人想打球,但面臨現實生活壓力,最後只好放棄。新聞報導指出,當時的紅葉成員中,只有余宏開兒子傳承衣缽,余宏開的哥哥嘆道,球員得獎時被捧在手心,風頭一過就沒有人關心。也因此紅葉少棒家屬說「黃平洋賣便當,楊傳廣當廟公,古金水也曾差點走投無路…」他們都告訴孩子,不要走這條路。

運動員的生涯瞬息萬變,隨時都可能因為各式原因走到退役一路,如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一旦受傷了一整季可能都無法比賽,嚴重的話甚至運動生涯就此劃下句點,如果沒有提前思考退役生活或為此做準備,退役後很難快速的轉換跑道,在心裡層面上也不容易適應,造成這些情況的前因後果,從一開始的培訓制度上即可略窺一斑。

運動員常因運動傷害的風險被迫面臨退役。圖片提供 / 籃球部落

台灣在運動員栽培上,一向都是由學生時期的國、高中體育班開始訓練,且佔去選手大部份的學生生涯,真正念書的時間並不多,也因此學生時期的運動員少有額外的時間去思索自己的未來且學習自己的第二專長。

運動員放棄退役後從事相關體育工作原因。製圖 / 張詠菁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洪聰敏教授認為,退役運動員的出路應從根本教育著手,台灣的體育陪訓環境一直以來都不太注重課業成績,洪聰敏說,台灣應參考美國的體育教育制度,在課業成績上不寬待體育選手,反而要求在體育成績之外,必須先達到一定的標準,這樣一來,運動員在學科成績的部分既不會落後一般生,未來退役後也可以有更多出路。

中興大學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余宗龍教授則說,相較美國的學生競賽將賽程安排在周末,台灣通常安排比賽的時間大多為平日上課時間,體育班學生不能在平日上課時好好學習,更壓縮了他們念書的時間,余教授認為,台灣如果能從賽程時間開始改變,也許能減少台灣選手培訓制度的缺點。

在體育署輔導組任職的張小姐提到,台灣輔導退役運動員的政策,通常以體育教師、體育相關工作做為運動員轉職的優先考量,再來才是分配至公家機關工作,但進入公家機關工作之前,運動員們還是須要先經過培訓。

張小姐說,若是選手們想成立體育相關隊伍或機構,體育署在這方面會進行補助,也可以擔任保人,但這些看似優渥的政策也有前提,須是參加奧運的國手或者有著良好成績表現的選手才能得到保障,真正符合條件的人相對少數,而其餘的選手在退役之後其實無法擁有這些資源。

台灣運動員輔導分級圖。製圖 / 張詠菁

針對政策無法顧及所有運動員,洪聰敏表示,台灣政府其實可以推動醫院和運動設施中心做結合,藉由訓練退役運動員成為健康體能指導員,針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或者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運動方面的指導,或許可以改善病況,也期盼政府在推動政策的同時能有更完善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