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綱修訂,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內容成為家長關注的焦點。製圖/蔡明圻
文教生活焦點

性平教育教什麼 多數家長霧煞煞

記者 蔡明圻、洪采姍、宋亭玟、蔡承佑/採訪報導

 台灣的性平教育已實施好幾年了,爭議卻越演越烈,到底該不該將「性別認同」議題納入性別平等教育裡,有的家長支持,有的反對。為什麼性平教育會引發這麼大的爭議呢?學校的性平教育都教了些什麼?怎麼教呢?家長真的都了解了嗎?

 今年524日,當大法官會議做出「同婚違憲」的決議後,台灣的婚姻平權已領先亞洲各國,邁向開放第一步。儘管如此,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爭議卻始終未見消減。全國家長會家長聯盟早在同婚釋憲前,曾舉行「教育是重點!混淆男女性別的意識形態及不當的性教育內容請退出校園!」記者會,在釋憲案過後,家長團體仍積極串連,希望可能影響學生性別意識的教材退出校園。

 這些反對聲浪反映出一個現象,那就是部分家長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不信任與不放心。其中「性別平等教育法」規範學校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換句話說,孩子在學校所接受的性別平等教育內容是否合乎家長的期待,成了家長關注的重點。

 性平教育範疇廣 學會自保和尊重

 20004月,屏東高樹國中學生葉永鋕被發現倒臥在廁所的血泊中,送醫不治,此事件引起社會大眾對性別平等教育的關注與討論,對於台灣性平教育也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同年10月教育部發起「新校園運動:反性別暴力」活動,強調除了尊重傳統兩性外,也應尊重不同性傾向和性別特質的人,並破除刻板印象、消除暴力;12月教育部宣布「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教育政策從兩性教育延伸轉化成為性別多元教育; 2001年,教育部推動性別教育的主題訂為「多元性別、校園安全」; 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制定時更注重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等內容。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清楚提到性別平等教育需學習的內容。製圖/蔡明圻

 根據本報記者調查發現,校園內所實施的性別平等教育主題涵蓋性別發展、性別角色、性與權力和家庭與婚姻等,探討議題甚廣。性別職業區隔教導孩子若將來在就業時遇到性別天花板時的處置方式;性騷擾與性侵害防治則教學生學會保護自己。而部分家長焦慮且擔心的「性別認同議題」則只在「性取向」、「身體的界線」、「性與愛」、「多元家庭型態」等少數主題提及。

 此外,為讓學生能進一步意識到性別平等的概念,學校也會舉辦繪畫比賽、海報設計比賽或性平徵文,並由健康中心舉辦生理衛生講座,以青春期的生理變化與衛生保健等為主軸,希望藉由這些作法,讓學生有機會認識不同成長階段時的身心變化,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立法委員林靜儀也曾在臉書(Facebook)上公開表示:

性別平等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尊重彼此的不同,體諒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絕對不是「用教育教孩子去當同性戀」或者「教孩子異性戀不對」。

 性平教育誰來教   學校家庭都重要

 根據「性別平等教育法」,學校須提供教學與教材讓學生認識多元性別並學習尊重。然而,隨著同志議題的討論越來越多,造成部分家長開始擔心,性別平等教育的教材是否會把孩子教成同性戀而引發爭議。

問卷顯示,部分家長仍對課綱內容和課本內容了解不深。製圖/蔡明圻

    從本次「家長對孩童的性別平等教育之認知及經驗調查問卷」(以下簡稱家長問卷)結果顯示,七成的家長知道「性別平等教育法」明確規定學校應納入性別平等教育,但其中有三成六的家長未曾了解授課內容,而且近兩成的家長並不知道法律規訂學校應實施性平教育,也不曾了解孩子的學習內容。

    此外,從「家長問卷」結果也可得知,七成的家長支持性別平權,三成無意見,不過大多數家長表示不清楚學校如何實施性平教育。而在「學生對所受的性別平等教育之認知及經驗調查問卷」中,也有八成學生表示,老師大多是照本宣科,「課本寫什麼,老師就講什麼」,甚至有些老師只談「健康」不談「性別」,認為老師並沒有真正重視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儘管有家長認為,受到良好的性平教育能夠讓學生更早了解自己,且更易融入社會,也認為從國小高年級開始接觸性平教育「剛剛好」,因為這時期的孩子「第二性徵在發育,也開始獨立思考」。不過,對於性平教育該由學校還是家庭來主導,家長的意見則是五五波,支持由學校教的占了四成五,贊成由家庭教導的也有四成五。半數受訪學生則認為性平觀念應該透過家庭教育學習,三成六的學生則傾向從學校教育獲得,還有一成五的學生認為,應該是學校與家庭教育並行,相輔相成。

    儘管家長意見不一,但台中明德高中護理與健康老師陳怡君認為,如果家長對性別平權課程提出回饋或批評,都是了解家長想法的好機會,畢竟家長是重要的教育夥伴。

 性平怎麼教?課本內容很多元

 和學生權益與自覺相關的性平教育教材,到底有哪些內容呢?國小的課本除了談不同性別的生理變化、青春期的身體轉變(如月經來潮),以及遇到性侵害與性騷擾時如何解決及自保外,也教導學生破除性別刻板印象,包容並尊重各種特質的同學。

健康與體育課本對性別平等的著墨最多,是學校教授性平教育最重要的教材。攝影/蔡承佑

 國中的性別平等教材則會有「健康的愛,安全的性」談如何預防性病的傳染,如何避免當「小爸媽」等避孕措施。高中的課本則是更深入探討國小、國中提及的範圍,並擴及「性探索」與「多元性的天空」等單元,讓學生了解「同性戀、雙性戀與異性戀」。

    分析國小到高中的課本,可以發現內容豐富且包羅萬象,除了打破男女構造差異的刻板印象,並尊重多元性別,同時也建立學生的危機意識並教導學生自我保護。

 性平怎麼教?各國做法都不同
世界各國對於性別平等觀念不一,所提供之性平課程也多有差異。製圖/蔡明圻

 在美洲,加拿大政府視性別平等為人權,1982年修憲將性別平等正式寫入「權利與自由憲章」,並在1997年編纂性教育教材,教導小學以上的學生認識「多元性別」。美國種族信仰多元,但對性別平權看法、LGBT議題的主張則相當分歧,有的學校在開學前會由學區董事會選出適當教材,和家長討論、修改,告知何時會教授此教材,如無法接受,家長有權讓子女請假在家進修。

 在歐洲,英國政府規定於11歲開始教「性與人際關係」,透過性別的認同來理解人際關係,並由家長自由選擇是否讓子女參加該課程。荷蘭法律開放,家庭組成多元,在2012年將「多元性別」列為重點教育。法國政府則認為性別偏見與刻板印象,深植於集體潛意識中,是歧視的直接源頭,必須由政府當局、教育體系相關各方及學校主動出擊,從小消除。

 同位於亞洲的日本,每十年會修訂「學習指導要領」,進行教育課程改革。不過,受制於輿論及家長團體的壓力,要將LBGT內容納入課程有其難度。泰國的社會仍充斥著性別歧視,多數大學規定學生須照男、女二分法,穿著指定制服上學。

 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台灣性平教育行之數年,儘管許多議題爭議未有共識,但破除性別歧視、尊重多元氣質的風氣仍領先亞洲,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更是從生活體現性別平權的具體做法。

 性平怎麼教?符合期待最重要

 2014年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後,引發部分家長團體擔心「過早」讓孩子學習認識性向、性慾的疑慮。不過,從本次問卷及訪談中發現,其實家長和老師對性平教育的推動是有所期待的。

教育課綱對各學齡學童皆有規劃其所應學習之性平指標。製圖/蔡明圻

 學生家長徐淑甄表示,給小孩正確的性教育是必要的,小孩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應該學習如何互相尊重彼此的不同,並藉由老師和家長的教學,讓孩子認識性。另外,也有家長在問卷中表示,女兒現在就讀國小二年級,孩子在學校互動遊戲中會出現不當的碰觸及不雅的言詞,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性別教育。

 曾任台中霧峰國小健教老師的洪文雄說:「現在推性平教育是不錯的時間點,因為這是邁向先進國家的重要指標之一。臺灣目前雖仍有許多人對性別印象相當刻板,但經過性平教育的努力,已有不少成果。像我在醫院急診室就發現裡頭是女醫師和男護理師,顛覆了傳統的印象,表示臺灣性別平權已經有些成果。我認為將性平納入課綱後,會使性別權力更為對等。」

洪文雄提到,性別平權入課綱對其教學影響不大,是為一件好事,可讓性別主流化更落實。攝影/洪采姍

 陳怡君說:「性平教育裡的性知識學習其實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學會尊重的態度,只要態度正確,將來面對任何議題都能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我會鼓勵學生多思考接受與自己不一樣的人。」她在性平教育的課程最後,她希望能播放「愛的真諦」,「這是首耳熟能詳的歌,能讓學生知道在愛的世界裡,沒有性別、人種、身分、財富,只有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及恩慈。」

 

性平小辭典

  1. 性別平等教育(gender equity education):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促使不同性別或性傾向者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促進不同性別者在社會性別之實質平等,亦期能與國家社會之整體發展相互配合,共同打造性別平等之多元社會。
  2. LGBTQLesbians,女同性戀;Gays,男同性戀;Bisexuals,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Queer,性別酷兒。
  3. 同運議程:LGBT團體向政府爭取改變自身困境的政策和法律的努力,多被反同團體用來貶低弱勢團體所做的社會運動。
  4. 異性戀霸權:一種以異性戀為中心的觀念,將異性戀視為自然傾向,並將異性的結合視為理所當然的義務,因此所有非異性戀者都被認為是異常的或是負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