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新制上路 道安民怨難平衡

台灣交通環境曾被​外媒​冠上「行人地獄」之名,且接連發生行人遭撞的死亡事故,讓交通安全議題備受關注,促使政府加速推動改革,陸續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案​​​​​和違規記點制度。此舉卻引發職業駕駛和路權團體反彈,認為​​交通安全之改革應從法規、工程、教育、執法等各個層面同時進行,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改善道路環境。​ 

轉型也要有型  型農大聯盟再現農業價值 

工商時代社會型態改變,鄉村青年人口外流嚴重,致使農業人口銳減,務農者高齡化,嚴重影響農業發展。為解決前述問題,輔導農民轉型,高雄市政府成立型農大聯盟,招募青年農民,透過專業課程與科技新知,引導農民發揮創意,拓展行銷通路,讓社會大眾重新看見農業價值,為農田注入新血。 

農地種電拚淨零 維護生態發展綠能

因應能源轉型,經濟部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15.5%的目標,其中太陽能發電須達到20GW(百萬瓩)。而農電共生作為綠電發展重點項目,卻因光電亂象橫生,引起民眾反彈,導致種電案的推動愈加艱困。為了整頓現況,經濟部能源署將積極召開說明會,並藉地方媒體之聲,宣導政策良善立意,盼能消弭分歧、重建信任。

行動不便看病難 無障礙推不進診所

新冠疫情期間,診所成為大眾接種疫苗的重要管道,陸續發生行動不便者因地面高低差或走道狹窄而無法進診間的案例,使「診所設置無障礙設施」的議題浮上檯面。衛福部雖自2021年起實施獎金補助方案,鼓勵診所打造無障礙診間,但因各家診所看法不同,導致政策推行效果不彰,至今診間狀況改善情形仍十分有限。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