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絕美校園 偏鄉國中小發展特色課程
探索台灣山林中的教育奇蹟!雲林樟湖國小,台灣首創生態實驗中小學。從四季課程見證孩子們在大自然中茁壯成長的精彩故事。一段挑戰極限、激發創意的教育奇蹟,必定感動你的心靈!
探索台灣山林中的教育奇蹟!雲林樟湖國小,台灣首創生態實驗中小學。從四季課程見證孩子們在大自然中茁壯成長的精彩故事。一段挑戰極限、激發創意的教育奇蹟,必定感動你的心靈!
台灣高齡化時代來臨,農漁村人口老化更為嚴重。位於高雄市梓官區蚵仔寮漁港旁的劦助慈善會,為鼓勵當地的長者健康在地養老,因此創立銀髮農園及社區關懷據點。希望能讓長者耕種兼運動,繼續經營退休後精彩的不老生活。
歐亞水獺是我國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過去台灣本島上曾有零星發現紀錄,目前僅剩約150至200隻存活於金門島嶼。即使民眾保育觀念日漸提升,其生存仍面臨多重威脅,其中包括棲息破壞、工程干擾以及水質等問題。當歐亞水獺和人類的生活環境高度重疊,在權衡利弊之下,歐亞水獺往往成為犧牲者。
拜科技進步之賜,遠距醫療成為偏鄉民眾就醫時的新選擇,有效解決偏鄉專科醫師不足等問題,惟遠距醫療仍受法規和科技限制,對於偏鄉的醫護人員並非完全便利。為解決民眾的醫療需求,衛生局和民間醫療平台近年致力於提升民眾的健康識能,除宣導衛教資訊外,亦提供許多免費醫療教學資源,期能從根本預防疾病發生。
街友長期無法擺脫「好吃懶做」的刻板印象,僅靠打零工生活,身心易受傷害也加深與社會的鴻溝。《社救法》規定讓街友被排除在福利外,專家呼籲政府提供多元的工作機會與居住政策,完善社福體系解決問題。
屋內淡淡的竹木香及玲琅滿目的竹藝品,這裡是劉明智師傅開設的竹編工作坊。據嘉義縣文化觀光局統計,劉明智師傅是目前嘉義縣為二的傳統竹工藝保持人。自幼,劉明智師傅隨父親學習竹編,逐漸對竹編產生興趣,而這一做就是超過一甲子。不僅如此,劉明智也致力將竹藝再創新,用竹編製成藝術品,讓傳統技藝不再侷限於生活製品,並嘗試與當地社區合作開課,盼能將竹藝傳遞給更多人認識。
傳統泥染的原料取自於自然,相較於化學染劑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泥染的染液除了能保護皮膚,同時也可以直接回歸自然,形成友善循環。台灣泥染文化資產工作室博士廖倫光堅守環保永續與人文情懷,除了自身的推廣,更在社區大學開班帶領學生,將泥染文化傳承發揚,並交付下一代。
記者 陳重樺、李紹仰、陳翊婕/採訪報導 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化社會」,長照量能卻供不應求。在長照機構費用高昂情 […]
陶藝品製造過程中的排碳量,如何讓它變成零碳品?位於鶯歌超億陶藝商行,是全球首例「零碳商店標章」,推動碳中和綠色消費。碳有價時代來臨,碳權交易所的成立整合國內外供應鏈,建置碳權交易。
再生修惜站,修復和再利用人們不再需要的物品,不僅幫助了需要物資的人,也促進了環保意識的提升。熊爸的修惜站逐漸發展成為了社區的中心,成為當地居民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平台,並激勵了更多人參與環保的行動。
台灣傳統工藝百百種,而台南地區更是蘊含諸多工藝匠師,其中「以槓代剪」的剪黏工藝,透過泥塑、切割、敲打、黏接等複雜流程,以製作精緻生動的工藝品。藉著與社區大學及教育單位的合作,剪黏工藝師致力將剪黏走進日常。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台50歲以上罹患失智症人數突破32萬人。為因應失智人口逐年增加,我國於2018年起推行「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下稱失智症政策2.0)」,希望透過落實法令推動,協助民眾應對失智症的挑戰。不過,面臨該項政策即將在2025年底到期,民間團體呼籲政府應著手規畫3.0版本,正視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
傳承百年的台灣木藝產業,自1991年政府頒布禁採令後,產業發展受到許多限制,加上學徒出師時間長且待遇微薄,使木工產業難以延續。桃園大溪老街上僅存為數不多的木工行,透過追求木材品質與結合課程、展覽,期望在法令與教育兼顧下,延續傳統技藝。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