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在地創生 締造客家農村永續價值
60、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各地農村人口外移,造成一股離農潮,使得農村急速老化。因此,許多農村進行轉型,期盼打破傳統耕作的舊印象,結合在地文化及故事,締造嶄新價值。
60、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各地農村人口外移,造成一股離農潮,使得農村急速老化。因此,許多農村進行轉型,期盼打破傳統耕作的舊印象,結合在地文化及故事,締造嶄新價值。
台灣原住民有許多的傳統祭典,其中排灣族與魯凱族在祭典及婚禮上,都會身穿傳統服飾,佩掛琉璃珠。現今,古老琉璃珠大多已失傳,為了傳承,部落工藝師利用新燒製的方式,將排灣魯凱琉璃珠文化圖騰重現,延續原民藝術。
傳統小便斗平均每次沖水量為3公升,長期使用下來將消耗非常多水資源。近年有業者開發出免沖水的環保小便斗,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自澳洲興起的「樸門」,於2008年傳入臺灣,它不僅是套農法,也是種實踐永續生活的方式。在陽明山上有座農場以樸門理念為其核心精神,致力於達成自給自足的生活。
蘇澳是個擁有豐富漁產的美麗之地,但因為政治政策與地方發展緣故,造成蘇澳人口嚴重外移,還好有個回鄉青年看見這個問題,在蘇澳大街上創辦獨立書店,吸引志同道合的夥伴,舉辦各類活動,為活絡地方持續奔走
「快時尚」主要指涉因大眾追求流行,不斷推出新款平價服飾的商業模式。愛美是人的天性,現今人們選擇服裝已跳脫基本需求,趨向追求美觀或潮流。快時尚崛起雖快速且便利滿足消費者需求,然其製造過程卻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近年,台灣部分服飾品牌開始思考朝向永續的概念,期能降低快時尚所帶來的污染和負面效應。
「快時尚」主要指涉因大眾追求流行,不斷推出新款平價服飾的商業模式。愛美是人的天性,現今人們選擇服裝已跳脫基本需求,趨向追求美觀或潮流。快時尚崛起雖快速且便利滿足消費者需求,然其製造過程卻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近年,台灣部分服飾品牌開始思考朝向永續的概念,期能降低快時尚所帶來的污染和負面效應。
在花蓮新城,有一群孩子身懷棒球夢,眼神間散發著對棒球的熱忱。從外地來到這裡的胡文偉與孩子們接觸後,深受感動,因此決定以自己的方式,讓這些孩子能受到正規的棒球訓練。
近年來「永續」的概念越來越受到全球重視,其中也包含從事旅遊行為時應注重是否符合永續的理念。2011年《環境教育法》推出後,民眾逐漸增加對環境的重視,永續旅遊的觀念也漸漸提升,不只是遊客應注重旅遊過程中需盡量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面衝擊,旅遊業者也必須回過頭審視,如何做才能保護地方環境以及資源,同時引導民眾更深入了解旅遊地的文化及特色。
蚯蚓有著大地清道夫的美名,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分解者,人類丟棄的有機廢棄物,都可以通過蚯蚓的腸胃道再回歸到土地,維持土壤的健康。在台灣,蚯蚓的身影已不再常見,而李朝安及楊智凱用自己的方式找回蚯蚓,和大自然共存。
全球暖化、國人識魚知識不足、漁業資源減少等問題導致台灣魚類資源日益減少。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行RFI標章,希望透過從源頭管理達到真正的永續。
近年環境意識抬頭,提高都市生態環境,能為城市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透過公園及建築等綠地規畫,增加國內植被覆蓋面積,可調節城市溫度、空氣及美化都市景觀等,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在台灣有一個新創團隊,從越南引進「蒲草」製成吸管,這個純天然的植物吸管,不僅對環境零負擔,再加上將廢棄農地轉作、農民契作的方式,讓減塑的同時也能活化農村,達到便利性,實踐綠色經濟。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