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 植物醫師為農作把脈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致使病蟲害迅速蔓延,為確保糧食生產穩定,過往憑藉靠天吃飯,仰賴經驗法則的栽植方式不敷實需。然而,施用農藥雖屬必要之惡,但不當用藥及藥劑殘留,將對人體與環境造成傷害。近年植物醫師憑藉專業能力,診斷植栽致病原因,提供正確安全用藥方式,期許能達到環境永續之目的。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致使病蟲害迅速蔓延,為確保糧食生產穩定,過往憑藉靠天吃飯,仰賴經驗法則的栽植方式不敷實需。然而,施用農藥雖屬必要之惡,但不當用藥及藥劑殘留,將對人體與環境造成傷害。近年植物醫師憑藉專業能力,診斷植栽致病原因,提供正確安全用藥方式,期許能達到環境永續之目的。
2013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委會)推動第一屆百大青農遴選,隨後祭出各項福利與補助,以「吉時從農、青春逐夢」的口號吸引青年農民迴游鄉村,替人口逐年老化的農產業灌注生命力。然而,青農在鎂光燈下亮眼的成就,背後卻有著如繭般重重難以突破的難關,不僅要克服土地取得、資金匱乏與銷售通路等問題,企業化與否更是成功的箇中關鍵。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致使病蟲害迅速蔓延,為確保糧食生產穩定,過往憑藉靠天吃飯,仰賴經驗法則的栽植方式不敷實需。然而,施用農藥雖屬必要之惡,但不當用藥及藥劑殘留,將對人體與環境造成傷害。近年植物醫師憑藉專業能力,診斷植栽致病原因,提供正確安全用藥方式,期許能達到環境永續之目的。
清澈的澎湖海域孕育出當地特產「牡蠣」,但也因此產生大量堆積的廢棄蚵殼,成為澎湖環境景觀衛生的隱形殺手。澎湖廢棄蚵殼透過跨海運到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科技循環再利用的技術,將廢棄蚵殼搖身一變成「無機聚合高壓貝殼磚」,賦予蚵殼全新面貌,使貝殼磚技術能夠在地量產使用,讓多年來無解的蚵殼塚,有了全新的解決方向。
近年來全球開始注重碳排放量,其中,建築物正是高碳排的物件之一。綠建築不僅是台灣的新浪潮,更是全世界的趨勢,談到環保建材,除了常見的木頭以外,輕巧堅韌且生長快速的竹子也成了建築師們的靈感。
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名,其中香蕉便是台灣在外銷上名氣最響的水果之一。不過,受到黃葉病、產業變遷及他國夾擊等因素,台青蕉創辦人王繼維說,現今外銷僅佔總產量的0.5%,剩餘產量皆為台灣人民日常所消費,當原先應出口的香蕉全進到國內市場,近年來,香蕉過剩的危機便逐漸浮出水面。
我國於今年12月1日宣布口罩解禁,可預見口罩的使用量將急遽下降,但口罩的消耗依舊可觀。基此,如何妥善處理廢棄口罩,甚或設法回收再生,以降低汙染兼顧循環永續精神,即成為當下密切關注的環保議題。
小至碗筷,大至建築,「竹」可謂製成各種民生必需品的重要原材之一,炎炎夏日的涼筍冷盤、冬日暖胃的筍湯皆源自於竹,不僅是大眾餐桌上的家常菜,可謂數代人的共同記憶。竹林大量分佈在台灣各個角落,其豐富的「食、用」性,更是使竹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鍵。
因《原住民身分法》僅認定山地及平地原住民身分,未涵蓋全臺所有南島語系民族,大法官於2022年十月宣告違憲,規定三年內完成修訂或另訂特別法。平埔族群守護傳統文化,盼獲身分認同,然而資源分配、人數多寡爭議造成原住民間關係緊張。
在台灣競選海報屢見不鮮,但同時造成大量資源浪費,為此就有參選人將競選帆布製作成米袋或帆布包,讓這些海報可以在選舉後還能被利用,不淪為龐大的廢棄垃圾。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已經成為新的商業發展趨勢,不少業者都投入於環保產品的研發、量產,共同打造可再生的經濟模式。有許多台灣品牌分別以各種在地原料打造環保商品,為循環經濟帶來新的可能性。
人人都知道澎湖的雙心石滬,但是卻很少人注意到,在台灣本島,也擁有百年歷史的桃園新屋石滬群,新屋石滬因為年久失修,加上海浪拍打侵蝕,石滬損壞不堪,是依靠桃園石滬協會的石滬修復技師,才逐漸讓石滬重新恢復樣貌。
連著阿里山山脈往下,嘉義縣竹崎鄉的桃源村就位在鬱鬱蔥蔥的丘陵上。人情味濃厚的村子裡有一處已經採用有機農法三十年以上的農場。農場主人張富翔表示,父親因為以前多次農藥中毒的經歷,因此將原本的慣性農法轉型為有機耕作。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