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地到餐桌 廢棄校舍帶動綠色經濟

偏鄉地區因為人口大量外移導致學校關閉後,產生的閒置空間該如何融入在地特色、吸引觀光人潮,並提升其價值與永續性,是地方創生的一大挑戰。原新竹縣橫山鄉豐鄉國小,在廢校後搖身變成綠色餐廳及小農品牌,帶動區域經濟,為人煙稀少的偏鄉注入活力。除彰顯地方特色以外,綠色飲食結合企業社會責任,更為減碳貢獻心力。

科技融入教學 師資技術待精進

近年來資訊科技成為台灣教育著重的一部份,許多國中小紛紛投入教育科技領域,並搭配政府「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的政策,透過數位教材和科技設備進行授課,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互動。除了教育科技的發展外,近年來STEM教育也成為學習新趨勢,有別於教育科技,強調學生動手實作的能力,屬於科技教育的領域。

原住民醫師心繫山林 長照服務暖人心

長照政策實施多年,造福了不少民眾,但是住在偏鄉的長者,卻時常因為交通和支出問題,沒有辦法得到需要的照顧。身為泰雅族的醫師高揚威,致力服務山區長輩,將全身心奉獻給家鄉的民眾,希望他們也能享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而其中高揚威認為偏鄉長照問題存在已久,卻並未得到改善。

走過愛的蠻荒 文國士用愛陪伴逆境少年

雙親均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文國士,從小背負著「瘋子的兒子」的罪名,他只能用「叛逆」作為保護自己的盔甲,成為大家眼中的「問題少年」。 隨著時間流逝,文國士逐漸走出陰霾,決定投身偏鄉教育,陪伴有著相同困境的孩子一起解決問題,且於2022年成立「蛻變方成事」,致力於推動逆境兒少關懷。

青年流失文化斷層 卡那卡那富族盼尋回部落認同

在高雄市山區的那瑪夏,天還沒亮,部落族人便持著火把,拿著各式漁獵工具走到楠梓仙溪河畔,利用火光吸引魚群後,再將毒藤搗碎放入河中。如此,河中的魚類便會暈厥,大大增加捕撈成功率。而這便是卡那卡那富族代代流傳下來的河祭儀式,也是他們老祖宗與環境共存的文化智慧。

童年求學困頓 太魯閣族校長為部落孩童點燈

偏鄉學校裡的小朋友,多數原生家庭的條件都較為貧困,而教育資源也十分匱乏。花蓮縣和平國小的校長艾石生,出生於太魯閣族的原住民部落,從小家境清寒,後來受到資助,努力求學成為校長。他深知偏鄉學校面臨許多困難,也因過去的成長經驗,讓他渴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帶領這些偏鄉學童走向不一樣的未來。

台南左鎮老化指數高 青年返鄉力拚小鎮重生

人口老化、地質貧瘠的左鎮,受限於水源保護區的法條和落後的基礎建設,工作機會稀缺、人口不斷外移。在這樣的困境下,仍有一群人不放棄復興左鎮的夢想;他們有的是返鄉青年,有的則是為這個人情味濃厚的地方感動,於是決心留下出一份力的夥伴。而不管是何出身,這群積極樂觀的夥伴都相信這個美麗的化石小鎮會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越來越好。

棄當科技新貴 深耕鶴岡重新尋找自我

花蓮瑞穗的鶴岡國小是被教育部劃分為特級偏遠的部落小學之一,大部分的學生皆為阿美族人。兩年前的暑假,學校迎來一位特別的老師「何寧」,擁有著高學歷的他,研究所更是赴美就讀馬里蘭大學,畢業回台也順利在薪資優渥的科技業工作,但一趟蘭嶼之旅打破他原本安穩的生活,決定捨棄高薪工作,來到鶴岡國小擔任英語老師。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