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淬鍊玻璃一甲子 匠心點亮竹塹傳統藝術
記者 蔡依芸/採訪報導 新竹玻璃產業曾因盛產矽砂與天然氣,在1970年代成為台灣玻璃工藝重鎮,全盛時期產量佔全 […]
記者 蔡依芸/採訪報導 新竹玻璃產業曾因盛產矽砂與天然氣,在1970年代成為台灣玻璃工藝重鎮,全盛時期產量佔全 […]
記者 李允薰 、陳飛揚 、徐藝寧/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大眾逐漸認知綠色旅遊,除經濟發展外,更注重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使當地文化得到保存和傳承。近年觀光產業結合地方創生與綠色經濟,並致力於實現永續發展,憑藉其人文特色、歷史底蘊,串聯區域展現創新活力。而淡蘭古道在綠色旅遊浪潮中,展現經濟與文化交融的潛力,為地方經濟與永續譜寫成功的篇章。
記者 李祥睿、劉庭葳、曾薏如/採訪報導 運動科技與遊戲元素的結合,其多元化體驗和未來發展潛力無限。運動科技不僅 […]
記者 陳承、陳佑益、許芷芸/採訪報導 運動員,一項燦爛卻又充滿時效性的職業。再光輝的選手也終將面臨運動壽命的限 […]
青年在社會體系中扮演積極熱情的角色,然而貧窮感卻越發嚴重。因全球經濟環境不如以往,使得房價、物價不斷上升,但薪資卻趕不上前兩者飆升的速度,對於年輕人而言,生活負擔的壓力不斷提高,讓許多低薪者感到難以負荷。加上高失業率和就業競爭激烈,當代青年在經濟與情感上普遍無法滿足,甚至衍生心理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隱憂。
台灣餐飲業面臨原物料價格上漲、租金增加和人力短缺等多重困境,使得業者尋求創新經營之道,降低成本、提高創意、加強人才培養成為解決之策。科技的應用雖能提高效率,但無法完全取代人力,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被視為解決缺工和提升產值的關鍵。面對挑戰,業者必須勇於改變、善用資源,方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苗栗三義是台灣的木雕重鎮,吸引許多木雕好手慕名而來。出身木雕世家的童正一受同為木雕師的父親童清金影響進入木雕產業發展,使用台灣在地原生木創作,製作實用的木雕作品。除此之外,他還與縣府勞青處合作,創立「勝興365」青年創業基地,提供在地青年創業資源,並希望能宣揚苗栗在地的文創商品。
位在苗栗縣卓蘭鎮的雙連國小,因為人數問題,在幾年前曾面臨廢校的危機。然而中原大學的師生團隊的進駐,結合當地的農業,創立雙連梨品牌,與農民一起攜手合作,將所得收益的一部分回饋給國小,小學的命運將如何發展,帶您來看看。
挽面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美容技術,不單是一種潔面方式,同時也是左鄰右舍維繫感情的休閒活動,以及女性轉變為人妻的過渡儀式。但隨時代變遷與美容科技進步,挽面盛況不復從前,若想傳承挽面技術,除需延續傳統挽面的進行方式,也得結合現代美容,打破舊有迷思並讓大眾更加了解挽面獨有的好處與效果。
「待在台灣我能感受到政府給我們的保障,讓我的家人在海外也能安心。」
「如果你是外國人,你通常不是優先被考慮的對象。因為你知道的,我們沒有選票。」
鄧彩艷是嫁來台灣超過22年,已成功歸化的新住民,而戴明陸則是來台超過14年的外籍居民,同樣來自海外,卻因身分的不同讓他們在台灣的生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逐漸透過無人商店、飯店等出現在民眾視野,ChatGPT更是掀起生成式AI熱潮,短時間吸引了破億用戶量。不僅人們開始廣泛使用AI進行創作,企業主也在新趨勢中,看到了採用AI來代替人力的可能性,許多新鮮人及上班族因而感到焦慮,唯恐被人工智能搶走飯碗,減少工作機會。 所以我們想要報探討有關於人工智能的相關資訊給讀者觀眾。
台灣人口高齡化波及傳統產業,多數年輕人不願闊別城市的繁榮和便利,回到人口老化的家鄉務農,但高雄桃源區的兩位青年黃槿文和謝瑜璇決定放手一搏,試圖扭轉家鄉頹勢,打造自家品牌 —— Li coffee漓咖啡,除了想藉此打響桃源咖啡的名聲,同時希望吸引更多青年回鄉。
有著台灣「米蘭小鎮」美稱的嘉義縣大林鎮。以地方人士江明赫為核心人物,一路從復活萬國戲院、帶動地方小旅行、保存特色洋樓、協助返鄉青年創業,串聯起地方夥伴進行創生及社區營造。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