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宜蘭生態文化 蘭陽博物館推環境保育
蘭陽博物館於2021年10月初,舉辦一年一度的海洋主題活動,邀請各地喜愛海洋的民眾參觀這座以龜山島周圍海域為中心所打造的自然生態博物館,並與當地觀光產業、居民共同打造地方文化與生態主體性,結合地方觀光工廠營造文化、環境教育集散地,使來訪宜蘭的遊客到此做學習、體驗與環境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尊重這塊土地,一起維護當地人文與自然環境。
蘭陽博物館於2021年10月初,舉辦一年一度的海洋主題活動,邀請各地喜愛海洋的民眾參觀這座以龜山島周圍海域為中心所打造的自然生態博物館,並與當地觀光產業、居民共同打造地方文化與生態主體性,結合地方觀光工廠營造文化、環境教育集散地,使來訪宜蘭的遊客到此做學習、體驗與環境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尊重這塊土地,一起維護當地人文與自然環境。
福壽螺在長年在農田間造成危害,宜蘭青農陳幸延自發性研究陷阱器,希望運用科學以及友善農業的精神,因此與輔大學生合作發起,「田園守護者,福壽螺循環計畫」,期盼能透過「研究牠、使用祂、利用牠」達到循環利用的最好方式。
擁有85年歷史的新竹動物園陪伴無數新竹人長大,政府決定將老舊的動物園重新改造,雖然園區面積不大,不過重生後的新竹動物園,拆掉冷冰冰的籠子,打造更加友善動物的環境,如今入園人次已突破200萬,不但深受民眾喜愛,也成功保留在地人集體的歷史記憶。
2013年布農族人王光祿因年邁的母親想吃肉,便在台東山區狩獵,後來被警方以持有非自製獵槍及獵殺保育類動物逮捕,並在2015年判王光祿有罪,這起事件引發台灣各民族對狩獵文化有了更多的關注:原住民文化與法律的衝突該如何取捨?原住民的狩獵文化又該如何保存?
台灣海峽西部孕育著多樣的生態物種,其中包含現存不到50隻的中華白海豚種群。在坊間傳說裡,白海豚和媽祖一樣,會引領遇難漁船安全返航。近年來政府強力推動能源轉型,離岸風力發電為其重點發展項目,然而彰化風場場址位處白海豚棲地,施工時的水下噪音將干擾族群生態,引領漁民返家的白海豚,牠們最後還回得了家嗎?
回顧歷年台灣能源發展與當地生態的衝突,如今白海豚生存危機只是當中的縮影。
近年興起的群眾募資,帶來新型態募資方式。本篇介紹四大類型募資平台,並以綠色方舟全人關懷協會為例,與永壽文教基金會合作,在紅龜好事群眾募資平台上發起專案,幫助偏鄉社區弱勢兒童募款。
人類的慾望、炫耀的心態使得人們會想購買奇珍異獸來當作寵物,而當發現很難飼養時或新鮮感不在後就會放棄飼養。以上的行為都會造成非法走私及棄養的猖獗,所以動物保育觀念從小就需做起,知道每個生命的重要性,才不會傷害牠們。
近年來鯨豚擱淺數量逐漸增加,海洋動物的保育和救援工作刻不容緩,台灣各地的鯨豚相關協會也致力於推廣海洋教育和鯨豚友善等相關活動,希望讓更多台灣民眾了解大海和海洋動物。
台灣島內共有37種蝙蝠,物種多樣性豐富。但蝙蝠與人類居住環境重疊,2003年爆發的SARS也被科學家證實為中國菊頭蝠傳染導致,今年新冠肺炎COVID-19的爆發,許多人也將矛頭指向蝙蝠,認為蝙蝠就是造成疫情的元兇。
為了更加了解石虎數量及分佈,政府投入大量心力普查估計,希望能給石虎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但要消除石虎遇到的威脅仍須大眾一同努力,才能使石虎數量止跌回升。
《苗栗縣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在經歷朝野雙方長達兩年的激烈角力之後,2019年12月10日終於獲得三讀通過,為台灣野生動物保育史上首個由地方政府制定,針對單一物種的條例,苗栗對石虎保育的推動,也看似前進了一大步。然而,石虎的處境有沒有因為條例上路而獲得實質上的改善呢?
放生活動旨在倡導不殺生,解放生命,讓生命自由、平安,得以延續,但不當放生行為有可能演變成「放死」。近幾次的宗教團體放生活動中,由於缺乏對放生生物的生態知識,放錯物種,掀起動保人士的強烈反彈。
今年七月,全台第一座藻礁生態教室設立於新屋永興垃圾掩埋場舊址,希望透過公共建設設置來推動環境教育,同時更錄取與培訓首批30位的導覽志工,負責引導民眾到生態教室附近的觀新藻礁近距離了解藻礁。
其實除了公部門的作為之外,許多在地團體從以前有透過導覽拉近民眾與環境的距離,期盼公私部門能夠協力合作,創造環境教育嶄新的未來。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