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攝影報導

【攝影報導】傳統信仰的傳承 揭開乩身背後秘辛

記者 黃玟寧/採訪報導

乩身,台灣特有的宗教類職業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道教興起前,當時尚未擁有「乩童」一稱,前身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巫師」。然而隨著時間推進,除了乩童、乩身,現在也出現各式各樣像靈媒師、驅魔師等性質差異不大的宗教類特殊職業。

林玫宏用線香幫信眾處理身上所帶的「隱形穢物」。攝影/黃玟寧

神明指引 聽天意行事?

今年55歲的師姊林玫宏,在三重羅漢宮任職已有二十年之久,談起當初入行的緣由,她仍然記憶猶新。林玫宏原先在新莊國泰國小擔任教師,因緣際會之下,發現自己能夠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靈體」,但身邊親朋好友卻認為她患上思覺失調症,甚至一度要將她送入精神病院。

所幸擔任關聖帝君乩身的親戚為她解釋,稱神明指名要林玫宏擔任乩身來服務信眾,這些現象才得以解釋清楚。爾後,林玫宏前往林口竹林寺,認祖千手觀世音菩薩,正式踏上成為乩身的道路;同年她也將自家頂樓改建為現今的「三重羅漢宮」,以便服務有需要的信眾。

竹林寺特頒給林玫宏的「旨令」。攝影/黃玟寧

謹言慎行 樂善好施

憶起剛成為乩身的時候,林玫宏初次接到神明要她「為民服事」指令的當晚,甚至夢到有人要帶她到地獄參觀。關於乩身,林玫宏也談到,並非所有乩身都和廟會、陣頭常見操練法具的乩童一樣,像她本人就是以直接跟神明溝通為主,只有一些特殊情況才會被神明「附身」。

林玫宏透過委託單了解信眾的疑難雜症,並幫其與神明溝通。攝影/黃玟寧

對於「問事」時間也十分講究。所謂的「問事」就是透過林玫宏作為溝通橋梁兼代言人,信眾先向神明詢問各方面的煩惱,再透過她代為轉達神明想告知信眾的答案。林玫宏也表示,處理事情是靠「機緣」,緣份到了,事情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而身為「神明的代言人」,也不能過於強調自己的預知能力,林玫宏説神明的回答都是點到為止,只為了化解面前所發生的事,不會做出過多的提點,這就是所謂的「天機不可洩漏」。若過度強調、炫耀身為乩身的「通靈」能力,對自己及信眾都是種負擔,容易造成過多的誤解,對信眾反而是一種傷害。

林玫宏業餘時也對公益活動十分用心。攝影/黃玟寧

以神之意 協助信眾

除了林玫宏外,羅漢宮在有辦事的日子裡,都會有義工來協助處理辦事流程。其中,負責櫃檯服務達二十年之久的余麗卿,從林玫宏開始扶乩時就擔任義工,一同服務信眾至今。回憶起兩人結緣的故事,余麗卿說:「因為當年母親高血壓、發燒不斷交替,中、西醫都束手無策,後來找到師姊問事後,才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當時還因此和母親在羅漢宮暫居了一個月。」

對於乩身,余麗卿認為,他們算是一種「溝通的橋梁」。神明透過乩身傳達消息到民間,而其概念也與心理諮商師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信眾感到徬徨無助時,給予他們可供參考的意見,同時也能安定心靈、找到方向。

辦事日總在櫃檯負責記帳的余麗卿。攝影/黃玟寧

與中西醫相仿 獨特的存在

在書本知識中,對於乩身的定義與現今社會的解釋,其實大同小異。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陳玫妏指出,以宗教學的定義來看,乩身算是一種「通神者」,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國遠古時期的「巫覡信仰」。乩身的前身—巫師,在古代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現代的乩身則是分為將身體借給神明,以及神明對話兩種形式,彼此之間的本質大同小異,但在思想上又各持己見。

乩身不僅僅存在於東方世界,西方世界的「驅魔者」也是乩身的一種,但礙於西方宗教擁有「至高神」的特性,像基督徒以崇拜耶穌為至高神,因此類似的職業在民間就會較少見。同時陳玫妏教授也點出,乩身不屬於道、佛任何一教,應定義為「民間信仰」而不隸屬於任何宗教。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陳玫妏。攝影/黃玟寧

隨著時代的推進,一些較難解釋的「超自然現象」逐漸被科學推翻、證實,乩身、算命師等特殊職業,漸漸不受民眾待見,面臨變成少數職業的一種。換個方向想,乩身其實也算是一種信仰上的「心理醫師」,在中西醫求助無門、人生徬徨時,人們總是喜歡透過算命來求得「心靈上的安慰」,或許這也就是乩身存於至今最大的理由之一。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為鬼神製幣 堅守方寸間工藝傳統

<

p class=”entry-title”>穿袈裟、牧師袍上學?宗教學院和您想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