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少子化大學缺額攀升 院校合併勢在必行

記者 邱憶雯、呂怡葳、陳侑廷 /採訪報導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日前透過官方新聞表示,將於2024年與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進行合併,結合兩校資源,藉以融合科學與工程、醫學與牙科、資訊、文科、人文與社會科學等跨領域學科,培養未來高度專業化人才。我國當前面臨少子化衝擊,近期大學適齡學生人數逐年下滑,尤以私立大學為因應學生銳減、學校無以經營的窘境,勢必將面臨黯然退場或合併的走向。

私校面臨退場危機

根據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公告,111學年度大學分發錄取率達98.94%,僅269人沒有錄取,總缺額人數急遽增加為1萬4933個,雙雙再度創新高,全國僅11間大學足額錄取。隨著少子化風暴來襲,大學端每年的缺額困境只會愈發嚴峻,同時也浮現教師職缺供過於求的現象。

學生銳減,大學恐面臨退場危機(示意圖)。攝影/陳侑廷

「八到九百萬人口的香港設有11所大學,我們台灣2300萬人口卻有一百多間大學。」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專任教師王政輝提到,1990年代台灣教育改革喊出「廣設大學」訴求,教育部迫於民主政治,推動教育現代化,期盼藉由廣設大學招收來自國際間的學生,將台灣大學產業化。

面對公、私立大學間的缺額數差異,王政輝指出,造成此情況是因為過去二十年各縣市廣設大學。從成本效益來看,相較於私立大學,國立大學能提供亮眼學歷,學生當然不會選擇學費貴二至三倍的私立大學,因此在學歷與學費的雙重優勢之下,國立大學入學人數未受影響,私立大學人數則銳減,甚至有經營危機。

他亦直言,估計將有好幾十所私立大學退場,僅存幾所會留下。而對於大學倒閉,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詹盛如表示,這件事將會持續存在。

私立大學面臨招生缺額的危機(示意圖)。攝影/陳侑廷

教育部新聞組王裕賢則回應,教育部採取「控管大學招生名額總量」及「學校主動調減招生名額」機制,包括招生名額採總量管制、配合學校辦學能量(如生師比、師資結構、校舍建築面積等),依據招生名額總量進行合理調控,並配合國家發展與產業趨勢調整招生名額與建立內控調整機制,保留一定比率予學校進行調配,以及由學校自行評估申請主動調減(寄存)招生名額等策略,適度調控大專校院招生名額。

學科互補 追求卓越

「一種是追求卓越,一種是求生存。」詹盛如表示,日本這兩所大學的併校之舉,除了招生不足的因素,亦為尋求學科的卓越性。至於醫學院為何會選擇與工業大學合併,他對此說明,醫學的根基與精密機械以及智慧系統存在相當大的關聯性,若能將兩者學科結合,對於醫學將有良好發展。國內也有相似案例,即2021年正式合併的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稱為陽明交通大學。

談及國際間的學科合併,詹盛如表示,以美國為例,基於各州地理區位不同,若發展適合當地的生態農業,以及地理環境的研究,即由政府單位編列預算經費,委託地方大學創設學院,學院雖隸屬於大學,但政府將資金挹注在內,發展產學合作案,如此不僅在教育層面可追求卓越,與政府單位也保有特殊權利義務關係,值得借鏡。

醫學電資結合  跨領域培育人才

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於2021年2月正式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透過不同校區的專業,培育跨領域人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務長陳永昇指出,以陽明大學的「醫學」強項加上交通大學的「電子資訊」專業,兩校合併後成立「醫師工程師組」。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攝影/邱憶雯

針對成立醫師工程師組,陳永昇解釋,該組學生在大一大二時,會在光復校區(原交通大學)修習電機資訊的核心課程,大三以後再回到陽明校區學習醫學專業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因應未來的智慧醫療,鼓勵學生擁有雙專長,開闊自己的領域。他透露,這樣的修課方式也逐步推動到其他學系,例如:藥學系、牙醫系、護理系等,如此一來,才能讓兩校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實質意義。

醫學為陽明校區的強項。攝影/邱憶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陽明校區位於台北市,而光復校區則位於新竹市。陳永昇表示,二個校區的學生使用相同的選課系統,若是想修習另一個校區的課程,學校每日提供七班對開的交通車,讓學生不受限於校區限制。除此之外,也能透過遠距上課及申請宿舍,得以自由地修課。

談及校務基金與資源分配在合併後該如何運作,陳永昇說明,在經費的分配上不會以「校區」做區分,而是用「學院大小」區分,以學院規模、研究生、修課人數,作為分配經費的準則,使用相同的制度做資源分配,才能消除不公平的疑慮。

陽明校區與光復校區對開的交通車,示意圖。攝影/呂怡葳

「各自擺脫歷史包袱,才能避免衝突。」陽明大學、交通大學二校在合併初期,學生及校友都傳出反對聲浪,陳永昇回憶起併校初期的吵架及衝突事件,他坦言,在過程中要花很多心力,特別是二所學校都是頂尖大學,彼此的主體性都很強烈,各自也都有歷史包袱。不過他認為,在併校初期如果沒有火花,那這間學校就是死氣沉沉的,唯有透過碰撞產生火花,在相互理解的過程中,才能真正融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併校前的招牌。攝影/陳侑廷

公私立合併  公職難界定

根據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資料顯示,包含台灣首府大學、大同技術學院等六所私立大專院校在2022年9月16日,被公告列入專案輔導學校,其中台灣首府大學、中州科技大學將會在今年7月31日停止辦學,私校經營困難下,「大學公私併」的構想一時間成為話題。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華夏科技大學於今年3月6日共同發布新聞稿,宣布二校已成立工作小組,在平等互惠原則下,共同擘劃深化產業連結,台科大與華夏或有可能成為「公私併」的先例。

王裕賢對此表示,我國的公立大學隸屬於政府機關,而私立大學則是向法院登記的財團法人,二者無論是法律地位、人事與會計制度或是財產歸屬等皆不相同,若要合併,至少有一方必須改變現有的法律主體性質。

對於「公私併」的可能性,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認為,這將是很大的挑戰,首先政府目前缺乏清楚的定位;再者,台灣的私立大學被認為是「家產」已是個難以扭轉的錯誤觀念,他強調,除非董事會有很強的認知,否則學校的資產很容易被用來謀取私人利益。

此外,公職範圍的界定也是「公私併」一個很大的問題,目前台科大以專案教師的方式聘用原本華夏的教師,林柏儀表示,這將造成教師不安,更好的方式應該是立定契約,將「保障聘任至退休年齡」納進條款或法規。最後他也呼籲,不該因為合併很困難就放任私校倒閉,政府應該及早與私校董事會溝通並積極提供協助。

 

延伸閱讀:

臺灣高教危機──私立學校如何一步步走向退場

少子化大學招生難 破百校系不計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