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死亡現場整理師 搭起生與死橋樑

記者 張詠、廖若君、謝欣汝/採訪報導

面對死亡,多數人總是以害怕、歧視的態度,避而不談。2021年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引起熱潮,世人也開始關切生死議題,並關注遺物整理師這項特殊行業。 一直以來,「死亡」讓人直覺想到殯葬業中的禮儀師,但在台灣,還有一群人從事著死亡現場清潔及遺物整理的工作,他們被稱為「死亡現場整理師」。 

死亡現場整理師盧致宏表示,他們最重要的工作是擔任悲傷輔導的角色,陪伴委託人度過悲傷情緒,並配合社工諮商師,提供委託人需要的服務,而清潔、除臭則僅僅是悲傷輔導的附屬品。 

盧致宏透露,起初從事禮儀師的工作時,殯葬服務多為家庭式經營,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但是工作內容並沒有針對死亡現場進行深入清潔。若遇到死亡現場,則由禮儀師或清潔人員將看得到的物體清除,卻未妥善消除屍臭味及屍水。除此之外,廢棄物以不合法的方式丟棄,造成環境問題,甚至將貴重物品據為己有,危害死者及家屬權益。 

因此盧致宏決定轉職,成為「死亡現場整理師」,以專業技術清掃現場,用合法方式處理廢棄物,並堅守職業道德。另外他提到,殯葬服務在20年前轉由大企業經營,與死亡現場整理師相互合作,以專業分工服務委託人,給予保障。

清潔現場時,常會面臨到各種狀況,生命禮儀公司負責人李鍾湘說,獨居者或往生多天的大體最難處理,因屍體已腐爛,導致屍水、屍油滲至床墊或磁磚下,需要使用更多的藥劑處理。 比起死亡現場,工作空間上的限制較為困難,李鍾湘分享,曾遇過家中堆滿回收物,造成搬運大體與清理現場時只能側身行走。 

假使整理出的物品堪用,但委託人希望移除的情況。盧致宏表示,這些物品整理過後,會送給有需要的人及弱勢團體,避免浪費,讓物品發揮最大價值。 

除了用品外,也常見到寵物在主人過世後,成為委託人要求代為處理之項目。盧致宏表示,寵物從清潔現場帶回來後,將牠們送去中途之家,希望為牠們再找到領養人。他也笑說:「我因此有六隻狗、六隻貓。」 

死亡現場清潔個案,房屋堆滿雜物,許多廢棄物需要丟棄。照片提供/盧致宏
死亡現場清潔團隊完成清潔工作。(與上圖做對比)照片提供/盧致宏

賺亡者錢殯葬業屬暴利產業」? 

殯葬業並非大眾所嚮往的工作。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楊國柱表示,社會對於殯葬業有著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屬於「暴利產業」、「賺死人錢」等負面形象。盧致宏笑說,身邊的同行都會稱殯葬業為「比八大還要更八大的行業」。 

盧致宏說明,大部分人並不了解其專業性,而媒體報導也經常將焦點放在血腥、屍體、金錢和靈異上,因而塑造出死亡現場整理師不入流的形象。他補充,不論自己從事禮儀師或是死亡現場整理師,家人都無法理解,認為是一份不高尚的工作。 

盧致宏指出,世人多認為從事殯葬業僅僅需要「八字夠硬」就好,但往往忽略這份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及專業技能。他提及,身邊許多工作夥伴為社會中的弱勢團體,例如街友身障者等,他們由社福團體引薦,透過專業教育教導他們相關技能,共同參與死亡現場清潔工作,建立勞動價值,除了增加收入,也能順利脫離街頭。 

對於社會不友善的眼光,盧致宏則說:「社會怎麼看我不重要,重要的是關注社會發生的問題。」近幾年,盧致宏發現委託數量提高,個案多為隱性的窮人、老人、孤獨者及被需要者,他們被遺忘在社會福利保護網中,在無助的情緒中走向絕路。盧致宏補充,一名個案在死亡後,親人只關心:「房間內還有多少錢?」 

盧致宏強調,委託案件中「孤獨死」的數量大大提升,代表政策、人與人相處及整個社會都出現問題,應該要關注,並思考如何幫助他們。死亡現場整理師的誕生,就是希望世人能看到這群被遺漏的弱勢,他寧願這個職業消失,代表社會上不再有如此悲傷的社會現象。 

禮儀師證照制度成立 破除百年罵名 

楊國柱表示,由於過去社會忌諱談到死亡,以及大眾不容易了解、也不願意多了解的緣故,社會對殯葬業觀感不佳。 他解釋,原因在於許多人在面臨到親人真正需要辦理殯葬事宜之前,會對其避而不談,認為是一種禁忌,而正是因為迴避,才導致社會對殯葬業缺乏了解。

從事殯葬業需要24小時待命、具備專業、承受社會異樣眼光,而舉行喪事所需設備用品都包括在成本當中,「暴利產業」一說並不存在。盧致宏也說明,其實死亡現場整理師也需要接受課程、訓練,並且具備專業知識。 

通過證照考試的禮儀師,在殯儀館內協助親屬為亡者舉行葬禮。攝影/張詠詠

2002年行政院內政部公布殯葬管理條例,禮儀師有了證照制度,須藉由考試取得證照,資訊及價格也更透明化。

申請禮儀師證照的條件。製圖/楊怡萱、資料來源/台灣殯葬資訊網

根據內政部發布的歷年禮儀師人數及異動統計報表顯示,截至今年二月核發的禮儀師證書已有1249張。楊國柱認為,由於禮儀師的證照制度通過,以及越來越多民眾也都曾委託過殯葬業服務,社會才對殯葬人員的看法逐漸從負面轉變為敬佩。 

民國104年至110年禮儀師人數統計圖。製圖/楊怡萱、資料來源/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

轉型明亮未來 力求多元發展 

隨著時代的改變,許多人對殯葬業或死亡現場整理師多了尊敬,也有不少人仍因對死亡的忌諱、刻板印象等,對他們抱持著異樣眼光。對此,李鍾湘認為,這行業的出現,是因沒有人敢清理亡者的住家,雖然無法要求社會如何看待自己,但最基本的請求是,不能覺得殯葬業、喪宅清潔是件骯髒的事。 

談及遭社會投以異樣眼光,李鍾湘說明,新冠疫情期間,身穿寫著「生命禮儀」的制服時常會遭路人側目。他認為,因為這行業對於大眾來說較神秘,一般民眾會害怕,接觸亡者的禮儀師身上也帶了病毒。

李鍾湘指出,在心理壓力以及世人的異樣眼光下,防疫、消毒等步驟更加不能馬虎,他們不願因防疫的疏忽,造成社會的不安,以及加深大眾對這份工作的不理解。 

對於社會大眾對殯葬業的接受度較低,甚至認為是很黑暗、忌諱的行業,台北護理大學生命諮商系善終服務領域學生李沁璇表示,她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別人的想法不會影響她對善終領域的熱忱,未來將會從事殯葬業的工作。

她提及,大眾普遍認為女性不適合做這行業,但她認為工作是不分性別的,因為女性心思較縝密、細心,可能比男性更能在殯葬業發揮長處。 

李沁璇表示,未來較想往遺物整理師配合心理諮商的領域發展,因為她認為,遺物整理並非純粹清理環境,而是整理環境的同時也顧及家屬的情緒。若自身擁有心理諮商的專業或證照,藉由整理往生者遺物時,進一步安慰往生者家屬,讓家屬可以得到完整悲傷輔導及心理治療作用。 

從事禮儀工作多年,李鍾湘認為,目前國內的殯葬業正在改變中,從原本的黑暗、忌諱的形象,到現在轉型為明亮、專業。李鍾湘不奢望大眾對禮儀業者改觀,只希望大眾能相信殯葬業或喪宅清潔並非骯髒的工作,而是協助圓滿亡者的最後一哩路。 

殯葬業協助辦理喪禮,陪伴亡者走完最後一哩路。攝影/張詠詠
圓滿的葬禮讓親友能思念亡者並得到安慰。攝影/張詠詠

延伸閱讀:

閱過無數張遺容 大體化妝師和亡者之間的連結

來不及說再見 無常人生的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