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老有所終 獨居榮民的安養照護

記者 顏愉容、林昕嬡、楊心瑀/採訪報導 

近年來,台灣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大眾逐漸關注銀髮族群的議題國內有一群獨特的高齡無依者,有別於一般年邁長者,他們經歷了戰亂、顛沛流離的環境,為了尋求安身立命而多次遷徙儘管異鄉仍是他們最終落腳之處。隨時光流逝,他們逐漸老去,繼之而來的安養與照護問題,也因他們身分特殊而備受矚目 

戰亂遷徙 客居異鄉   

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教授李廣均說明1949年前後,將近百萬軍民因國共內戰而遷來臺,起初約六十多萬位軍人和眷屬住在日本人遺留的宿舍與改建的平房,直到1957年由婦聯會發起募款捐建,先後有一萬多戶的眷舍建成,此即為眷村的起源李廣均補充當時除現役軍人或退伍且已婚者仍有部分人員因當時的禁婚令,或經濟條件較差無法入住列管眷村,而改由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安排,讓他們得以獲得國家的照顧

1946~1952年來臺外省籍人數統計表。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 、製圖/楊心瑀(點圖看詳細互動圖表

入住列管眷村的退伍軍人則大多安置退員宿舍,位於台北市的空軍退員宿舍芳蘭山莊住戶安店表示1982年國防部為便於管理單身退伍軍人而完成本山莊的建設,以供退員入住此地,最初僅限單身者,後逐步放寬,允許已婚者繼續居住。 

儘管政府已於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目前仍只有少部分榮民返回中國大陸故鄉定居,安店武解釋,早期他仍會返鄉探親,但是時代更迭,家鄉已不復初,許多人也早已在臺灣成家,因此最終仍選擇定居在這塊生活了數十年的土地上。 

北部退役人員宿舍——芳蘭山莊。攝影/楊心瑀

居家探視 志工支援 

新北市榮民服務處副處長李毓錫說明,年老無依、未能入住國宅的退休榮民可申請全部供給制,安置就養於榮譽國民之家(簡稱榮家),即所謂院內就養,惟需扣除必要生活費,剩餘的就養金則發給個人;或選擇領取全額就養金,於院外就養。 

榮譽國民之家提供部分榮民就養居住。攝影/顏愉容

台北市社會局洪香琦指出,一般長者由隸屬各縣市社會局的「老人服務中心」協助,年邁榮民則有別於此,乃由退輔會在各區設立的榮民服務處(簡稱榮服處)協助,榮服處旨在照護全國榮民與榮眷,並針對獨居的弱勢榮民提供「榮欣志工」的服務,以便及時支援。 

空軍退員朱棋盛表示,除了維護家居整潔、陪同就診等事項,在新冠疫情肆虐之下,更是有賴志工的協助,才得以成功預約施打疫苗,保障身體健康。對此,擔任榮欣志工十餘年的朱玉崎坦言,他個人亦為榮民眷屬,這使得他不僅比別人更加了解榮民背景,在服務過程中也更能發揮同理心。 

朱玉崎指出,由於服務範疇依里劃分,為保障榮民及時獲得幫助,因此與里長的相互配合與默契更為關鍵;同為志工的林念祖則補充,資源不足常是志工最力不從心的問題所在,例如部分榮民在申請補助會受到阻礙,所幸里長均能及時通報,聯繫志工共同給予協助。 

關懷陪伴 頤養天年 

根據國內一項精神疾病患者門診人數統計,自105年到109年,65歲以上老年的精神疾病就診數逐年上升,由此可見,年長者不僅因生活機能下降而須受照護,其心理健康更不容忽視。 

民國105~109年精神疾病患者住診人數統計。資料來源/行政院性別平等會 、製圖/楊心瑀(點圖看詳細互動式圖表

李毓錫表示,針對歷經戰亂與動盪不安的年邁榮民,政府僅能提供經濟與制度上的保障,所幸民間團體能夠關照他們的心理層面,給予關懷與陪伴;他也舉例,一位患輕微失智的百歲榮民宋伯伯,為了如他所願不住進榮家,繼續在社區頤養天年,里長、榮欣志工與華山基金會相互配合,透過每日送餐服務確保其生活無恙,同時策辦慶生活動,讓獨居的宋伯伯也能感受到過節氣氛和眾人的關心。 

新北市榮民服務處副處長李毓錫。攝影/顏愉容

勤儉度日 回饋社會 

榮民社會中不只是單純的者,同時也是施惠者,他們勤儉度日只為了盡棉薄之力幫助他人,李毓錫對此表示榮民們除了積蓄捐善款、米糧給其他弱勢族群,或回捐二手物資至榮家之外其中重要的善舉則是「遺孤」認養;他進一步解釋,遺孤即為已故榮民遺留的兒女,在遺孤的認養金捐獻,榮民的比例遠遠一般民眾。  

多數榮民選擇繼續定居台灣(示意圖)。攝影/楊心瑀

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從原本的客居異鄉,到深切融入這塊土地民們儘管保障其權益,政府與民間團提供生活上的援助與支持然而終究無法取代兒女的奉養李毓錫呼籲:子女不能免除(照護)責任!」,當子女不願履行其奉養義務時,別無選擇只得走向法律途徑。

正如李毓錫所說:「台灣社會真的很溫暖!」銀髮榮民的老年生活,必須透過子女的奉養與陪伴,加上政府與民間團體的照顧支持,以及社區鄰里間的相互配合,方能獲得最佳保障,讓這群功在國家的老戰士們,得以怡然安養終生。

精彩融媒體報導:《老有所終-獨居榮民的安養照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