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芷璐、邱明朱、吳幸宸/採訪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衝擊全球經濟,台灣的疫情雖然較不嚴重,但民眾的生活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今年春節期間,許多與過年習俗相關的傳統也發生了改變,往年年前幾個月就要提早預訂的餐廳,僅有少量桌數坐了人,賀歲片檔期的電影院不見昔日人滿為患,民眾都選擇待在家中,度過一個很不一樣的新年。
台灣的防疫工作雖然做得相對成功,新冠肺炎疫情並沒有在台灣爆發大規模的社區感染,但農曆新年前夕,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的院內群聚感染事件,依舊讓許多台灣人民人心惶惶,以至於今年的農曆新年前後,能發現到不同於以往的過年型態。
外帶年菜數量增 業者看好明年市場
從過年前夕的尾牙開始,大型企業改為採用線上尾牙及抽獎方式慰勞員工一整年的辛苦,造成餐廳業者的尾牙業績並不樂觀,為此,過年期間餐廳業者開始結合網路,推出線上預訂年菜及外帶外送服務,獲得許多民眾的歡迎,民眾王秀女表示,今年疫情下,外帶年菜回家中與家人團聚,可以一起聊天反而比較熱鬧。
滿穗台菜餐廳店經理李鳳說明,由於滿穗的年菜外帶服務是限量供應的,今年年菜外帶部分早已在去年年底便銷售一空,但是詢問年菜外帶的顧客相較以往有增加的趨勢。
彭園會館總經理彭鐵誠表示,民眾在今年疫情考量下,各家餐廳在外帶年菜業績應該都有明顯增長,比起往年大約都增加了四至五成的漲幅,雖然今年從尾牙、除夕圍爐到春酒的內用桌數銷量都不是很理想,但他認為目前疫情趨緩,很看好明年的年節市場。
賀歲檔期票房升 付費影音平台使用人數增
春節期間向來是熱門的電影檔期,2020年因為碰到新冠肺炎衝擊,過年檔期的電影票房慘淡無比。今年台灣的疫情雖然較去年趨緩,但因為新冠疫情對於全球的影響,歐美上映的電影銳減,2021年的賀歲電影檔期由國片占大宗,與2020年的過年期間相比,今年的賀歲片票房上升,過年前搶先上映的國片「角頭—浪流連」票房突破一億大關,超越去年賀歲片票房總和。
雖然疫情趨緩下,國內賀歲片票房迎來近幾年的新高,但在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影音串流平台崛起,今年許多民眾開始使用付費的影音串流平台,只要在家裡,便可以享受身處影院般的體驗,例如:Netflix、LINE TV、KKTV等,在疫情期間用戶數量都有上升的跡象。
民眾吳詠婕表示,在影音串流平台觀看影片不僅畫質清晰,還能幫使用者存取上次觀看的紀錄,無論是觀影品質或方便性都大大加分,使用影音串流平台後確實減少去影院觀看電影的次數。
對於這類型付費影音串流平台的蓬勃發展,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莊奕琦說:「這是一種體驗經濟。」疫情期間,家中最大宗的休閒娛樂便是觀看數位影音,體驗經濟則是透過讓用戶體驗後,對商品或服務上癮,而不能習慣沒有它的生活,因此當民眾已經習慣在家收看、觀賞電影、影集,即使未來疫情結束後,這種感官上的體驗服務,或許不會隨著疫情的結束而終止,將會成為一種長時間持續的行為模式。
產業轉型 「宅經濟」崛起
自2019年底開始,新冠疫情肆虐,國內的防疫政策使台灣人民改變許多的消費習慣。疫情起初,人們不敢外出,害怕與人群接觸造成群聚感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慢慢減少,使得在外消費的經濟活動跟以往相比,產生相當大的差異。
人們因為疫情而減少外出,卻又不得不滿足基本的生活品質及消費需求,一種新型態的消費模式迅速進入大眾視野,這種在家中進行的消費被稱為「宅經濟」。
疫情之下,科技的數位化發展足以用來取代部分的傳統消費型態,因此在數位浪潮的影響下,消費者便會希望商家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對傳統的實體店家而言,若不加入數位化的行列,則難以在市場中站穩腳跟,面臨被淘汰的境遇。
參拜新模式 廟宇點燈數位化
以往春節的傳統習俗,都會到各大寺廟參拜,祈求接下來的一年可以平安健康,然而,現代科技為這種傳統文化注入新思維,台灣許多廟宇與銀行合作,提供各種數位化服務,例如:數位點燈、電子票證捐獻香油錢等,讓信徒不用攜帶大把現金,快速、方便、安全的優點獲得信眾青睞,接受度也隨之提高。
數位點燈的使用方式為至ATM繳費後,廟方就會進行點燈,信眾只需要到數位點燈的機台輸入電話號碼,對應的燈就會開始閃爍。松山慈祐宮自2019年裝設數位點燈系統,實施初期,廟方使用藥師燈示範,效果顯著,因此將藥師燈全面改以數位點燈的方式進行,今年則新增註生娘娘及土地公,預計會將全廟換成數位點燈。
松山慈祐宮董事長陳玉峰表示,光是在今年過年期間,就收到25萬多盞燈,比2020年整年度還多5%,雖然使用的年齡層大多都是年輕人,但整體數量還是相當可觀。
另外,陳玉峰也認為,廟宇是服務業,要滿足信眾的需求,時代在進步,廟宇數位化也要隨之跟進。以前過年點燈要抽號碼牌並限制人數,否則員工一天兩班制也應付不來,現在改為數位點燈之後,可以在線上操作,節省不少人力,但也因為數位化的關係,廟裡的義工年齡較大,不太會使用,所以需要再尋找會使用電腦的義工,或較年輕的工讀生來操作。
後疫情時代來臨 宅經濟是否可逆?
然而,隨著新冠疫苗研發成功,未來新冠疫情若可以受到醫學藥物的穩定控制,疫情不像如今嚴峻,宅經濟的消費模式是否會受到影響?宅經濟是否會像現在如此迅速的發展?又或者宅經濟市場將會停滯不前甚至退步?宅經濟究竟是一種可逆還是不可逆的消費行為?
對此,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莊奕琦認為,當民眾已經習慣這種消費方式,且發現數位化可以節省許多交易成本,無論從消費者或生產者的角度都會造成影響,可能變得比過去更有效率,人們就會順應這樣的改變去強化,而這個改變可能是長時性的。
不過,他也提到,這種改變會因為產品的特性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像是人與人之間當面溝通的方式,不可能完全被取代,最好的例子便是學校在疫情期間採用的遠距教學,它的效果與面對面教學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差異。
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主任劉志成表示,這次的疫情加速外送平台及電商的發展,但因為各年齡層有不同的消費習慣,這樣的消費型態並非是能使用可逆或不可逆來形容,「我相信這個市場建立起來,它就會持續存在著。」劉志成說到,這些服務固然在疫情期間為民眾帶來了便利性,但是否會養成長期習慣,他認為並不盡然,反而會因為民眾對疫情的恐懼程度而有所變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