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輕忽的青少年憂鬱症 汙名化導致延遲就醫

記者 謝郁賢、魏永源/採訪報導

2020年11月,國立台灣大學在短短五日間發生三起輕生事件,引發各界人士對於青少年憂鬱症的探討。憂鬱症導致患者長時間感到悲傷,進而產生身、心理的問題,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如何帶給民眾正確的治療與預防認知,將是未來社會的重要課題。

憂鬱症的情緒表達圖。攝影/魏永源

青少年的職場困境 公司階級難以發聲

就讀屏東大學的小晴(化名),某天她看著有人因憂鬱症而選擇自殺的報導,當時的她不是對生命的失去感到惋惜,而是認為自殺的人十分勇敢,那時身心都遭受著不小的負擔與跟壓力的她,意識到自己可能也罹患了憂鬱症。

小晴實習時,曾不幸遭到上司性騷擾,她原以為「職場性騷擾」應是離她十分遙遠的名詞,真正遇到時才發現,它不但發生在她身上,還與她相當接近,由於對方身分是上司,使小晴難以為自己發聲、求助,令她感到無能為力。

小晴不願將這份情緒告訴父母,她原本想向自己的好友訴說,但第一次的傾訴,卻讓小晴再次受傷。好友錯愕的神情好似訴說著小晴本應是個開朗活潑的人,不應該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好友種種的不理解,讓她又封閉自己內心,因而從此不再與任何人訴說。

低落的情緒持續好一段時間,小晴決定去尋求醫生的協助,透過吃藥諮商等,來緩解疲憊不堪的身心理狀態。在尋求幫助後,她選擇「面對問題主因」,向實習單位提出離職,離開造成她憂鬱來源的地方,她坦言,對她而言,這是現階段最好的解決方式。

憂鬱症的視角表現圖。攝影/魏永源

治療憂鬱症 親友陪伴相當重要

小晨(化名),是一名由焦慮症轉變成重度憂鬱症的患者,是因為家裡曾經發生過火災,加上後來工作上所發生的挫折,進而演變成重度憂鬱症,然而她卻在得知焦慮症症狀後,相隔一年後才就醫,期間因為家人的不理解,讓她難以對家人傾訴恐懼與壓力。

家裡失火的經歷讓小晨對消防車的聲音和鈴聲等特別敏感,甚至產生害怕的情緒。而她最主要的訴說管道,除了朋友,就是自己。她認為,朋友的陪伴對她而言十分重要,但朋友無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情緒,也因為朋友大多是被動方,必須由她主動訴說情緒,但其實她也說自己其實難以表達。

家人的反應使其認為,是否不該如此小題大作,讓小晨一度對就醫感到遲疑,進而使她產生不必要就醫的念頭,直到發現自己對日常的各種情況,都容易往負面思考、身體也無法跟上自己的生活步調時,種種壓力的產生,才讓她下定決心尋求醫療幫助。

由於小晨目前的心理狀態處於康復與復發之間,因此仍需持續服用藥物和定期進行諮詢。透過就醫、諮商,她發現,自己需要的是獨處的時間,對她而言,定期的就醫、服藥、諮商及複診,這些固定的日常,能讓她緩解不安的情緒,她表示,這是目前穩定身心狀態最有效的方式。

憂鬱症患者時常會感到憂鬱或悲傷(示意圖)。攝影/魏永源

現今的憂鬱症近況 您也有輕鬱症嗎?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顯示,全球約有3%人口患各類憂鬱症,而六人中便有一人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其中憂鬱症終生盛行率也更達15%。此外,台灣憂鬱症的盛行率有逐年成長的傾向,且在台灣自殺死亡案例中約有九成曾患過憂鬱症。

憂鬱症患者有15%會死於自殺,自殺死亡者生前達憂鬱症診斷者高達87%。108年的國人死亡統計結果,在15-24歲及25-44歲的年齡組中,死亡率分別佔9.116.2(每十萬人口),皆是其年齡組中所排第二。這些生命的消殞,不僅是親友的傷痛,也是社會上的損失。

憂鬱症患者可能會產生想輕生的情緒(示意圖)。攝影/魏永源

世新大學社心系兼任助理教授劉蓉果說明,輕鬱症是一種長期且慢性的疾病,使個案無法擁有開心情緒,雖依然能兼顧日常生活、做自己的固定工作,卻無法從中得到滿足感及成就感,而若到重鬱症,便會失去生活動機,其中重鬱症患者高達30%有自殺機率。

輕鬱症常常被忽略,而李諮商師指出,而憂鬱症康復之後,個案仍可能會因為類似情況或是環境,再度復發。他強調,不該輕易的概括對象,並不能因為對象為青少年,就否定他們遭受的困擾與嚴重性。

劉蓉果說明,有時憂鬱症個案,並非是要得到何種答案或反饋,而是只想有人聽他說話;也許有時他們其實更想自己一個人獨處,因此如何去適度給予空間及陪伴,便正是我們該學習的一個方向。

憂鬱症的示意圖。攝影/魏永源

早發現早治療 培養正確認知

劉蓉果說,憂鬱症可能由身、心及社會層面所造成,其中包括遺傳基因、個別差異(思考跟事件)及環境問題。小晴跟小晨都在某環境上遭遇人生的重大事件,而李諮商師也說,有些人恢復得快、有些慢,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無法恢復。

「我們該如何判斷何為輕鬱症或憂鬱症的前兆?」大多數人可能都有此問題,劉蓉果說明,憂鬱症判斷可以分四大類:情緒、思考方式、生活型態及身體狀態的改變。

劉蓉果提及,當悲傷或沮喪情緒出現時,會使思考方式一直往負面方向思考,也會造成生活型態的改變,包括暴食厭食嗜睡失眠等;身體狀態的改變,包含急遽的變瘦、變胖、腸胃常感到不適或頭痛等。雖然並不是有上述情況就有憂鬱症,但卻與其息息相關,若持續超過兩周左右,就該注意自己是不是有輕鬱症的發生。

劉蓉果指出,可以藉由深色打扮、感性文章、歌曲取向為較悲傷或暴力的歌、晚上不易入睡及傾向,獨自一人等特徵,去觀察自己或親友是有否有輕鬱症。當然她也說,並不是有這些特徵的人就有輕鬱症,但可以藉此去更深入觀察注意他人或自己。

而情緒分為急性和慢性,憂鬱症正是慢性的情緒的展現。她解釋,憂鬱症有發作期、緩解、康復及復發期,像是小晨若再次遇到失火或是類似情況,可能將會再導致她再復發。

劉蓉果也說,無論如何都可以先尋求就醫的管道,先進行藥物的治療,而有治療等效果的藥物其主要功能,便是幫助個案能回復到原先的生活狀態,而後是進行心理的治療,其中也包含親友的陪伴和自己對話的空間。

憂鬱症為現今在社會都需共同面對的問題,劉蓉果表示,不應該害怕它是憂鬱症就害怕治療。她強調,憂鬱是一種情緒,憂鬱症是一個疾病,而生病的人去治療是常理,因此不必恐懼。她也說,人們不應一昧的汙名化憂鬱症,更多的應是去培養,大家對憂鬱症這個症狀的正確知識及和認知。

世新大學諮商中心講座圖。攝影/魏永源

延伸閱讀:

憂鬱症不知足?專家籲多陪伴患者

校園輕生事件頻傳 師生共築防護網

Posts created 9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