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議

新媒體轉型挑戰 訂閱會員制成熱議

記者 王晨芝、黃彤瑄/採訪報導

自香港《端傳媒》於2017年成為華文網路媒體付費訂閱制的開路先鋒後,「新聞訂閱制」成為媒體產業的共通話題,也是不少新興媒體選擇嘗試的轉型方案。舉例而言,臺灣的《科技島讀》、《天下雜誌數位版》,便是現存的付費訂閱網路媒體Mata Taiwan創辦人方克舟指出,價格及媒體關注議題、特色,皆影響閱聽眾選擇與否。

媒體訂閱制逐漸由訂閱紙本報紙轉為訂閱電子報。照片來源/Pixabay

訂閱競賽槍聲響起 方克舟:價值是重點

現今新聞媒體開放訂閱,許多國外具代表性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及《華盛頓郵報》等都擁有付費會員區,2017年香港《端傳媒》也推出訂閱制度,開啟華文媒體訂閱制的大門,希望能以一年1500元的價格帶動穩定成長的訂閱戶。

而《蘋果日報》2019年4月時推行會員制,於2019年7月起正式收費,卻因無法撐過財務方面的陣痛期,以及虧損持續擴大等原因,在2020年7月宣布撤回訂閱機制;臺灣《聯合報》2020年10月推出《聯合報數位版》,11月開始正式收費。

Mata Taiwan是著重原住民議題的人文資訊平台,致力於讓更多人認識臺灣原住民的南島文化。Mata Taiwan創辦人方克舟提到「訂閱制是許多新媒體正在嘗試的事物」。方克舟回憶,當初創立這個平台,便思考過Mata Taiwan的經營模式,他表示,不希望將Mata Taiwan經營成媒體企業,而是定位成一個僅用於資訊交流的專頁、平台。

方克舟指出,Mata Taiwan為將焦點聚焦在特定議題或領域的垂直型媒體。他認為,觀眾不需特地付費看Mata Taiwan的新聞,因為Mata Taiwan主要注重人文的相關內容,有特定讀者群,若要讓其他讀者願意付費觀看,那麼新聞內容的價值,一定要高於讀者所需付出的成本。

方克舟解釋,《科技島讀》便是高於讀者付出成本的媒體之一。《科技島讀》內容將科技資訊整理得相當精確、詳細,以往科技業者需花很多時間翻閱國外文章才能了解的知識,閱讀《科技島讀》可能只需10分鐘,便能了解特定技術,因此成為許多科技業者訂閱的媒體。

網路媒體平台比較表。製圖/莊蕙如、資料來源/Mata Taiwan科技島讀泛科知識天下雜誌聯合報數位端傳媒

即使如此,方克州也說明,並非內容的價值高於成本,讀者就一定會買單。他說,人的需求分為硬需求及軟需求,吃飯、喝水等具必要性的為硬需求;而旅遊、購物等,沒有也無妨的事,則稱為軟需求。倘若讀者僅認同價值,但內容對他而言並不必要,便可能不會訂閱。

曾任媒體業務員的方克舟舉例,勝任此份工作時,媒體產業相關的報告便為硬需求,其餘媒體資訊可能就不那麼重要。因此,如果想嘗試訂閱制,媒體需先思考自己的品牌定位,是否能轉換成對閱聽眾具有實際價值的內容。

擺脫數據演算法控制 自選標籤創新意

在日常生活瀏覽社群平台時,常可見演算法應用於各網站中。如在搜尋引擎鍵入關鍵字「服飾」後,推播機制就會自動顯示相關的服飾廣告。而網路媒體平台也能從讀者的訂閱內容、點閱較多的新聞,將對應資訊推播給讀者。以讀者來說,此功能可帶來不小的方便性,以媒體平台方來說,也能提供營運上的改善方向。

對此,臺灣最大的科學社群網站《泛科學》於20201218日推出一項新機制,只要加入他們新版網頁的會員,便可以選擇追蹤特定的標籤、分類或作者,降低瀏覽不感興趣主題的機會。

《泛科學》主編鄭國威表示,為打造能讓讀者接收自身感興趣資訊的平台,進而推出此機制。他也透露,未來將再推出「徽章」功能,讓讀者在吸收新知識的同時,也透過閱讀文章、與作者互動等途徑獲得徽章,享受成就感。

《泛科學》新版網站登入頁面。攝影/黃彤瑄

鄭國威提到,《泛科學》著重在傳播科學知識給社會大眾,目前雖然沒有實施付費訂閱的打算,但未來也不排除開放《泛科學》的作者們自行選擇有哪些文章需付費觀看。他也相信,以特定作者目前的點閱率,若他們的作品需要付費觀看,也會有讀者買單。

掌握新媒體趨勢  泛科學總編:從社群平台創造品牌力

隨著新媒體產生, YouTubePodcastWave等聲音數位媒體成為一股新潮流,許多媒體經營者紛紛走向這股力量,然而在新勢力到來的同時,自媒體平台應如何將強勢文化化為幕後成功推手,進而推廣自身品牌,讓民眾加以了解新世代媒體生態,以及多面向媒體經營。

鄭國威提到,不同以往,網路社群平台多使用Facebook,但現今閱聽眾接觸的網路平台眾多,從傳統紙媒至到新媒體平台轉型過程中,不管經營哪些網路平台都是一種新挑戰。他表示,《泛科學》在2011年時創立前期屬於成長紅利期,加上團隊積極經營並獲得良好的市場反應,而後通過特殊媒體如:InstagramPodcastYouTube經營管道,才讓默默無名的科普社群,累積至今約45萬粉絲的科學新聞網站平台。

時下年輕人最常使用的Instagram(以下簡稱IG),根據哈利熊線上服務市集於2019年發布IG系列網路分析數據來看,每人平均使用時間約為53分鐘。其中,幾乎一半的時間使用限時動態、拍照及打卡等功能,深受年輕人喜愛,IG也因此成為企業打入年輕族群,為品牌帶來商機最快的方式。

時下年輕人最常使用的Instagram搜尋畫面。圖片來源/Instagram

鄭國威提到,由於他不習慣IG文化及風格,因此不太使用,也全權交給公司年輕同事管理,他們也相較理解同齡層喜歡的內容。鄭國威表示,經營IG的短短六年間,雖總追蹤人數達八萬,但他認為數字並不是代表一切,也並非他所關心的目標,應深入思考如何從社群平台創造品牌效益及影響力,同時實現「天下無難學的知識初衷」,達到社群與現今年輕人溝通的橋樑。

小眾媒體生存之道  掌握自身定位與目標群眾

現今科技迅速發展、資訊取得容易,許多不同於主流的媒體興起,帶給大眾不同觀點、視野及思考模式;儘管如此,部分非媒體、自媒體背後沒有廣告主、財閥、公家機關支持的同時,小眾媒體下一步該如何經營,經營者需要去省思。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教授張宏源指出,隨著世代高速發展,諸多媒體業者陸續轉型成線上付費訂閱制度,在新體制內的規矩也必須遵守,第一新時代終端設備(電腦、智慧型手機、相機、硬體設備)、第二應用軟體(PodcastYouTubeFacebookIG)、第三網路意見領袖稱之:網紅Key Opinion Leader),集合這三大要素,營照不同經營模式,提供不同故事內容,如政治、時事、經濟、體育、娛樂,讓閱讀眾自行決定是否願意付出金錢、與時間成為該媒體用戶。

媒體透過社群平台推廣、吸引更多民眾。照片來源/PEXELS

而新世代到來也造就媒體業間的競爭力逐漸上升,以及改變媒體產業的組織經營模式。張宏源強調,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的普及讓使用年齡層下降,小眾媒體需明白自身價值、主張,清楚定位消費群眾的年齡、喜好、內容等,

新聞媒體業者必須掌握以上要素,得到閱聽眾認同後,大眾願意付費取得觀看資訊,不受時間、地理位置影響,結合網路設備及應用軟體如:YouTubeIG、或利用網紅聲勢將品牌推廣出去。

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下,出現越來越多不同於主流媒體的聲音,閱聽眾也能依照自身喜好付費訂閱喜愛內容,不僅能開拓讀者看事角度,也能讓臺灣媒體業多元發展。鄭國威指出,訂閱制度帶來付費內容多樣化、客製內容讓讀者感到驚喜及滿足等優點,並利用數位化的工具了解會員,他強調,訂閱制度是非常短的週期,必須深刻了解訂閱消費者喜愛,才能持續營運。

 

延伸閱讀:

【公民論壇】內容農場氾濫 媒體亂象需標本兼治

不要停下腳步持續學習 走向瞬息萬變的新媒體

新聞結合Podcast 老媒體打入年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