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餐桌上的危機:基改食品大解密

記者 黃蕾、李昱潔、黃雅旋、鄭佩玟/採訪報導
 台灣進口黃豆 逾97%都是基改

基因改造食品是指通過人工重新組合了基因的排列,利用新穎的改造技術所製造出來的新品種之食品。而這些技術增進了育種速率,不僅創造了許多新品種,更在其營養價值方面及預防病蟲害的技術上加以著墨,延長了保存的期限。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於2017年發布一項報告,數據指出基因改造作物的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上升到2016年的1.851億公頃,足足成長了110倍,主要國家以美國、加拿大與中國為大宗,其中以美國產量最多,身為集約農業大國,每年的產量也是世界第一,根據美國黃豆協會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年來台灣進口黃豆確實有50%都來自美國,而台灣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基因改造食品以黃豆為主,台灣進口黃豆量約有10%24萬公噸)供人直接食用,其餘90%供作飼料與榨油之用。近年來各式豆類製品,使用非基改原料的比例也有增加。

 

製圖/黃蕾
 基改可用於藥物及疫苗 除草劑嘉磷塞成疑慮

基因改造食品爭議不斷,有學者認為基改作物的特性能增加作物產量並減少生產成本,而抗蟲特性亦能減少使用化學藥劑,關於基改作物能改良營養成分,黃金米發明則為最佳例子,富含製造維生素A的胡蘿蔔素是缺乏其營養成分之眼疾病患的一大福音,甚至可用來生產有用之藥物及疫苗。

但許多民眾擔憂食用後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針對此憂慮,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目前並無研究證實食用基改食品與致癌的直接關聯,為降低生產成本進而大量種植,作物殖入抗除草劑及抗蟲基因,雖然減少殺蟲劑使用量,卻更肆無忌憚噴灑除草劑,農藥的使用反而比以往更多,農藥殘留於作物,難保消費者吃下肚能安全無虞;其中除草劑含有化學成分嘉磷塞,國際間看待此藥劑於人體的影響不盡相同,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旗下IARC將嘉磷塞列入2A等級的「可能有致癌風險」項目。

基改食品添加了目標蛋白及其餘多種不知名蛋白,其中目標蛋白可能導致人體產生過敏反應,但目前供應商只提供對於目標蛋白的檢驗報告,至於其餘蛋白是否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仍是未知數。然而進口黃豆90%拿來做畜生飼料,環境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主任鄭佾展表示有研究發現肉牛長期食用基改黃豆疑似導致腫瘤生成,不過人類食用肉類後是否造成健康危害則無法證實。

基改標示新制上路 保障消費者權益

面對消費者種種不安及質疑,為保障消費者「知的權利」,食藥署於2015年實施台灣基因改造食品標示新制,其中非基改食品原料之非故意摻雜率由5%下修至3%,以進口黃豆來說,每100公克的黃豆因採收、儲運或其他因素等非有意摻入三公克以上的基改黃豆即被視為基改食品原料。

爾後更新增規定,自2016年起,任何具營業登記直接供應飲食的場所,如飯店、餐廳、美食街等地點,只要供應食品中含有基改食品原料,就應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字樣,值得注意的是,高層次加工品如醬油、玉米糖漿等則無須特別標示,但販售產品時瓶身應標示「本產品為基因改造〇〇加工製成,但已不含基因改造成分」。根據食藥署歷年調查結果顯示,自1993年基因改造食品強制標示公告施行後,產品標示符合規定率逐年升高,2016年標示符合規定情況已達95%以上,顯示業者願意積極配合基改食品之標示制度規範。

許多消費者只要看到非基改黃豆的標示字樣便會放心購買,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大多小型店家如豆漿店於飲品上標示為非基改黃豆,卻時常被檢驗出使用基改黃豆,新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科人員表示針對此情形會按件數罰款,一件三萬並以此類推,但礙於人員數、經費不足問題,並無增加抽查檢驗次數。

基改作物與傳統作物無法以肉眼區分,只能依檢測判斷,農委會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種苗管理科科長顏雯玲表示台灣目前尚無種植基改作物,而進口基改作物上市前會向衛福部的相關管理法申請,同意後才能上市,申請過程也有一套程序。

豆腐強調使用食品及非基改黃豆。攝影/黃雅旋
量販店販售的黃豆產品皆強調非基因改造。攝影/鄭佩玟
量販店的豆類食品區標示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攝影/鄭佩玟
基改議題 從紛爭到展望

是否願意食用基因改造食品只是種風險評估,至今尚未有明確答案證實其對人體有無健康危害,科長顏雯玲回應基因改造只是育成新體系的技術,育種成功後對環境或人體有無危害,必須看轉殖的基因和技術是否有高風險的疑慮,進而判斷其影響力,不能一概而論、需應地制宜。教授郭華仁則呼籲消費者均衡飲食最重要,看清楚標示並主動提問令自己吃得安心。營養午餐搞非基共同發起人陳儒瑋表示由於未能確保食用基改產品之安全性,低耐受族群如老人、孩童更不該承擔風險,因此向各縣市政府推動基改食品退出校園午餐的計畫,經由長期努力,最後成功使立法院三讀通過<<學校衛生法>>的第23條,201512月起明訂基改食品禁入校園。

然而除了食安方面的疑慮,鄭佾展提及基改是跨領域議題,其背後牽涉的環境倫理、公平正義問題更受國內外環保團體關切,大公司剝削小農、壟斷種子申請大部分專利使農民生活更困苦、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皆是關注焦點,其中大量噴灑農藥可能導致長期種植基改黃豆的地區居民暴露於環境風險下,環境賀爾蒙干擾人體內分泌,可能造成慢性病,也有案例顯示當地婦女流產、死胎或畸形兒的比率高於無種植或種植較少基改作物之地區,並有小孩在生活過程中引發疾病。風起雲湧的「基因改造食品」已是大勢所趨,也許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無可避免地,卻也必須付出一定代價。

資料來源/食藥署 製圖/黃雅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