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北市交通局長林志盈認為交通安全所有環節都應兼顧。 攝影/林志信
社會社福

如何降低事故率?林志盈:「人車路」是關鍵

記者 李依儒、李佳育、林志信/台北報導

 有鑑於大客車車禍事件發生率提高,對此,前台北市交通局長林志盈表示,除了要求司機外,乘客本身也應配合繫上安全帶、熟悉車內逃生設備和路線,面臨特殊情況時,則應聽從司機指示。另外,政府部門也應以管理車牌配給量的方式做好供需制度的管控。

 司機在駕車前除了配合測量血壓、體內有無酒精反應外,林志盈認為,未來還要增加測量駕駛的睡眠時數,並透過睡眠品質判斷是否有疲勞駕車的風險。另外,司機的在職教育同樣也是不可省略的一點,只有定期觀看教育影片的方式已稍嫌不足,可以採用加強罰責的方法帶來警惕效果,或是以定時聯繫的方式確保司機的狀態。

 運輸車輛則應從設計面解決問題,除了現有的感應式警示系統外,可以引進半自動駕駛系統功能以及使用虹膜辨識系統確認司機是否有恍神疑慮,車內也可加裝提醒裝置,協助駕駛行經特殊路段。

 駕駛遊覽車有三十年以上經驗的司機陳東樂則表示,駕駛人的經驗和事故發生率也有很大的關聯。根據他的經驗,他曾在駕車於國道時遭遇前方發生連環車禍,陳東樂在第一時間馬上開啟警示系統,告知乘客並請乘客配合,用沉著冷靜的態度行駛事故路段。陳東樂補述,許多駕駛人在行駛途中分神找東西、滑手機絕對是犯了職業的大忌,政府應設法杜絕類似行為。

 防範於未然勝過事後諸葛,倘若每個環節皆能準確落實,勢必可以大幅減少遺憾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