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多元素材揉合 創造台灣陶藝現代新意

記者 蘇子雁、劉蕙瑀/台北報導

相較於繪畫與雕塑的發展,陶瓷製作技術及環境難度高,使得台灣陶藝界接受現代思潮影響較晚,在今日陶藝多元創作環境的影響下,台灣陶藝家的呈現方式也更加多元,因此,在素有陶瓷之都美名的鶯歌,舉辦了台灣當代陶藝特展,集結了數十位不同領域的陶藝家,盼帶給觀眾不同以往的體驗。

在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的攝影/劉蕙瑀
材質是現代陶藝創作所關注的重點,分為純然的陶瓷創作與將陶瓷視為創作媒材的兩種態度。展內作品皆是從上述的角度出發。攝影/劉蕙瑀

形塑無疆特展 陶瓷藝術新呈現

近年來陶瓷作品的展現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呈現多元發展。在此背景下逐漸發展的雕塑造形、觀念陶藝、結合複合媒材及科技藝術等陶藝表現,亦蔚為趨勢。《形塑無疆-台灣當代陶藝進行式》特展,細分為四個展區,分別為「工藝、設計與空間的思辨」、「巨大、微小與精細的量體」、「材質、形式與觀念的探索」以及「內外、心靈與疆域的游移」。

藝術家朱芳毅的展覽作品「閱讀圖象」。攝影/蘇子雁
藝術家朱芳毅的展覽作品「閱讀圖象」,藝術家希望透過圖像的閱讀,讓人可以意識到沉溺在身體深處的閱讀本能。攝影/蘇子雁

展場的陳列空間大,可以讓我們細心的觀賞每一件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

此次展覽空間橫跨了四個展廳。觀展民眾郭志融認為,呼應到這次「形塑無疆」的概念,展場的陳列格局寬敞,且對於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皆有深度的介紹,使觀眾可以放鬆的欣賞每一件作品。

觀展民眾郭志融認為場內空間寬敞,使人可盡情欣賞展覽。攝影/劉蕙瑀
觀展民眾郭志融認為場內空間寬敞,使人可盡情欣賞展覽。攝影/劉蕙瑀

多元媒材作品 引發觀眾共鳴

也因為作品多元的呈現方式,使觀眾對於展覽作品的喜好也不大相同。觀展民眾楊荃名認為藝術家陳芍伊的「家族合照」十分特別,透過注漿成形並上釉彩繪後,他認為整件作品栩栩如生,很有立體感。

展覽作品「家族合照」。攝影/蘇子雁
藝術家陳芍伊的展覽創作「家族合照」,以自身家庭為靈感的作品。攝影/蘇子雁

展覽公關張慎琦表示,藝術家田欣以利用瓷土和陶土兩種截然不同的素材黏合在一起,並送進窯中燒製,而這兩種對於溫度承受力不相同的素材會互相拉扯並形成裂痕,就完成了作品「二分鏡像」。意味著人類往往在做決定時,內心會不斷的拉扯,此外,在作品的後方放了一面鏡子,鏡子內也有此件作品,但仔細觀察,卻會發現兩件作品有細微的差異,象徵著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身認為的自己其實是不相同的。

展覽作品「二分鏡像」。攝影/蘇子雁
展覽作品「二分鏡像」,藝術家田欣以欲表達人類在做選擇時,心中的反覆拉扯。攝影/蘇子雁

陶瓷材質天然無毒 不易被取代

台灣的陶藝工業是日益進步的,不會因為類似的物質的出現而式微

張慎琦表示,雖然因為科技的發達,而出現了許多種類的日用品,像是美耐皿、不銹鋼等等,陶瓷品則因產出的不良率較高,使得陶瓷工業看似逐漸沒落。事實上,陶瓷是極少數無毒且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的日用品,因此陶瓷工業有其獨特的優勢,並不會輕易的被市售的化學產品所取代。

透過此次的展覽,除了向觀眾展現陶藝作品結合科技,形成屬於台灣的當代陶藝進行式之外,更要告訴大家,這些台灣陶藝家在各自的領域皆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陶瓷產業並未沒落,它正結合著新科技與舊傳統,兼容並蓄的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