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一壽住民 走進社區 清掃環境以慢性精神病患為主 成為每周三例行活動 配合專業課程穩定情緒 培養社會適應力 – 1790期

假如在樟新公園,看到一群流著口水的義工在清掃環境時,千萬不用緊張害怕,這些義工都是一壽重殘照顧中心的住民,不要以為他們什麼事都不知道,他們其實心思細膩,看到老師因腳受傷而行動不便,會貼心地攙扶老師,主動擔任老師的護花使者。每周三他們進行社區服務,在教師與社工人員的陪同下,以撿拾樹葉和紙屑垃圾的方式維護公園、樟新活動中心電梯整潔,以及樓層的清掃工作,提供社區整潔良好的生活環境。一壽重殘中心的住民,以病情穩定的慢性精神病患者為主,其中又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多數,思想上較為奇特,個人的情緒控制需專業人員協助,狀況與常人不同,不自主的流口水和顫抖反應、神情木然呆滯、動作遲緩,甚至有藍色尿液等現象,但都是因為服用藥物所導致的自然反應,民眾若看到時,不必過於驚慌。社工何承謙表示,讓住民進行社區服務活動,一來是由於住民因用藥或精神因素,而有動作遲緩、體重過重的問題,藉由社區服務讓他們多多活動筋骨,達到運動身體的功效;二來是本著回饋社區的心理,在社會大眾的幫助下,盡微薄心力以回饋社會,家屬對此舉動也大表支持。何承謙還表示,這些住民的性格與一般人無異,也怕遭受束縛而不能外出,他們還有強烈的表演慾,會自己上台拿麥克風唱歌,而且還欲罷不能。此外,住民也會互助合作,看到其他同伴需要幫助時,會主動伸出援手,或是請社工人員協助。 這些住民對於細微的小變動,例如簡單的一句話、課程內容的變更、陌生訪客等常會敏感緊張,他們個性很膽小,不會主動攻擊人,只是他們的情緒來得很快而無法控制,需接受專業照顧,因此照顧住民的方式,以穩定情緒為主。 一壽重殘照顧中心,不僅提供生活照顧、護理保健服務、社工服務,和每兩周精神科醫師之醫療服務,還有生活教育、社會適應、休閒教育、職業生活、藝術治療等教育課程,以及情緒支持、活動參與、讓住民自我表現等,而住民上課所完成的勞作成品,將來也都可能會展出供民眾參觀。更有遊民身分的住民,剛住進中心時會出現大喊亂叫、情緒起伏劇烈等症狀,但在一次心理治療中,親自向心理醫師表示,他很喜歡這裡,因為讓他有家的感覺,可以感受到大家對他的愛,擁有歸屬感。這些點點滴滴都讓何承謙感受到住民的純真可愛。針對身心障礙者的照顧,何承謙認為,床位不足的問題相當嚴重,據推測全台需受機構式照顧的患者大約三千多名,卻僅供應一千六百個床位,許多患者還在排隊等床位,且不同的照顧中心,會有不同硬體設施上的困難需要克服,這些都需要社會大眾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