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循環再生 黑水虻的永續效應

食物浪費一直是全球所面臨的重要議題。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在過去十年(2012年至2021年),台灣每年平均廢棄近62萬噸的食物,這驚人的數字若以每個60公升的廚餘桶來比喻,足以堆積超過一萬座台北101的高度。這些廚餘多數情況下是透過焚燒或掩埋等方法處理。然而,為了降低焚燒和掩埋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有民間團體開始替廚餘另尋出路,利用黑水虻處理剩食。

蚯蚓助力 廚餘換豐收 食農新亮點

記者 蕭舒云、方姿婷、林欣愉/採訪報導 近來永續觀念逐漸於人們心中發酵,與環境共存、與生物共生的裝置隨之誕生,人們開始應用生物共生關係製造商機。除曾掀起熱潮的魚菜共生外,蚓菜共生因適合融入食農教育,備受政府及學校關注,相關裝置及技術的進步,使其商業化的可能性與環保效益成為焦點。

典範校園融入食農 拉近人與土地距離

自2019起,新北巿教育局每年舉辦「食農樂活巧營造學校推行計劃徵選」,鼓勵校園主動提交食農教育實施情況企劃書作申請補助經費之用,並分為三大組別:萌芽學校、結穗學校、典範學校,隨著組別的遞進可獲得的補助就愈多,但僅有四十八間獲選名額,以競爭型計劃推動各校發展更有特色規模的食農教育。 

防瘟疫襲台 禁廚餘飼豬引爭議

今年8月23日,國內查獲首宗越南走私豬肉製品含有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肉品恐已流入市面。為防範非洲豬瘟染台,行政院農委會於8月27日公告,自9月起全面禁止養豬業者以廚餘餵豬的政策。歷經月餘復於10月1日起,開放飼養數達200頭以上的大型養豬業者可繼續使用廚餘,但飼養數少於199(含)頭的小型養豬戶仍須禁止,引發爭議。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