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永續發展 農博回到「原」點
農業博覽會推廣在地文化,吸引大批遊客前往,也邀請原民歌手及樂團到現場炒熱氣氛並傳達聖貝祭的文化還有其意義。
農業博覽會推廣在地文化,吸引大批遊客前往,也邀請原民歌手及樂團到現場炒熱氣氛並傳達聖貝祭的文化還有其意義。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06年11月的報告指出,牲畜糞便會製造出大量一氧化二氮,而畜牧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就佔了全球百分之十八。對此,糧農組織開始推廣,既環保又永續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昆蟲。
你有聽過環保天燈嗎?文化銀行在三年前與天燈師傅林國和展開合作,研發環保天燈。今年一月開始,募資計畫贊助者們可以到林師傅的店領取環保天燈。預計七月以後,一般民眾也能在平溪地區買到環保天燈。
台灣近幾年積極發展再生能源,重視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觀念開始在台灣紮根。其中,建造公共建築物因其占地面積大,對當地生態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發展出綠建築的概念。在建造前,同時考量生態環境評估,選擇對土地及自然最好的方式建造,以利永續發展。
原住民部落的生態保育、文化傳承及觀光收入一直都是很重大的議題,而台東鸞山上有這樣的一位耆老,不惜代價搶救族人世代棲息的土地,更成功發展成觀光勝地,就讓鏡頭深入鸞山一探森林博物館。
自古以來,人類與自然的命運總是息息相關,人們的活動總是會製造出大量的廢棄物,需要仰賴自然界中的各路好手來幫忙分解,而黑水虻,正是可以將環境中的廢棄物分解,轉化成有利用價值東西的昆蟲。使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可以永續生存。
「環保自然葬」以火化方式將遺骸燒成骨灰,不做永久設施,不放進納骨塔,也不立碑,不造墳,用最少的污染和環境負擔而以樹葬、花葬、海葬或灑葬等方式,讓骨灰歸於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
Hi!We Are Back!」諧音「海,我們回來了」模擬垃圾的心情,攝影展不但重現海洋垃圾的風貌,也讓觀眾知道即使垃圾丟掉後,還是會重回到生活中,人類的責任尚未完成。
對於回收站的印象,多半是給人髒臭亂的刻板印象。位於北部的嶄新型態回收站打破了舊有傳統印象,民眾不僅可以進行家庭資源回收,更可以兌換環保概念產品。深入社區鄰里,打造一個明亮、舒適又便利的環保場域。
現代人的消費習慣使許多產品汰舊換新的頻率升高,循環經濟與生態永續的概念崛起,廢棄物可以轉換成再生資源;從日常所需到藝術創作,以至於商品生產,我們一步步邁向循環家園零廢棄的目標。
興光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營造再創佳績,於五月一日獲頒行政院第三屆國家永續發展獎,自三十四個社區中脫穎而出,獲得 […]
群山環繞、蘭溪流經的花園新城,曾經滿住權貴,是上流社會的象徵。在經過種種風波,歲月洗鍊後,居民成立了台灣蘭溪人 […]
繼上期報導芳鄰社區利用高速發酵機處理廚餘堆肥,這期介紹明興社區利用大型廚餘桶製作有機肥料。早在民國八十七年,就 […]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