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險少年返校藏隱患 關係轉銜不漏接

去(2023)年12月,自少年觀護所回歸校園的郭姓少年,持刀奪走一條15歲的寶貴生命,也劃破了校園安全網。要求嚴懲的民怨沸騰,也有專家指出,《少年事件處理法》新制改採「行政輔導先行」,造成輔導、司法、教育單位互相卸責,使曝險少年返校的相關事宜未受重視,才釀成悲劇。為此,立委林月琴呼籲,推動「關係轉銜」,於少年尚在矯正體系時,安排社工提早介入。

泥濘中強韌的新芽 司法少年的春天

司法少年,即為12歲以上、未滿18歲有觸犯法律之虞或因觸法而進入少年司法體系,被少年法庭保護的未成年者。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資料顯示,110 年警察機關查獲青少年嫌疑犯人數共計4萬2,048 人,青少年犯罪人口率每 10 萬人口有1,466.19 人,其中男性犯罪人口率為女性的4.13 倍。以近三年的資料來看,青少年犯罪類型不分男女皆以涉「詐欺」案見最多,每年約1萬人上下;「毒品」案件次之,每年約5千人上下。 

憂鬱世代 情緒理解控管阻潰堤

憂鬱症不分國界,無論年齡、性別或社會地位,都可能受其困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有超過3億人患有憂鬱症,佔所有疾病負擔的首位。然而,憂鬱症雖為心理疾病,卻造成個體身心極大的痛苦,對整個社會和經濟體系亦產生深遠影響,如何預防與治療憂鬱症即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廟會文化傳承 宮廟成迷途少年避風港

台灣獨有陣頭的文化,給人的既定印象大多是負面的,台中市玄武宮宮主陳誌偉扛起這份兼具挑戰的教育責任,給予迷途少年一個溫暖的避風港。平日帶著他們從事水電技術工作,培養一技之長,假日便訓練他們「擊鼓、打鑼、小法、跳家將⋯⋯」,希望這一代的年輕人能夠傳承台灣這份獨具特色的廟會文化。

以愛之名的綑綁 令人窒息的情緒勒索

近年來,情緒勒索這個詞彙越來越常被使用。對於勒索一詞,多數人會聯想到以實際行動為主的威脅與暴力手段,然而情緒勒索則不同,其中加害者的言語、肢體暴力,經常聲稱以「愛」為出發點,使受害者難以拒絕;另一方面,大部分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存在親密關係,往往使受害者更難向外界發出求救訊號。 

打破性別框架 綜合格鬥女力崛起 

許多人看到綜合格鬥第一反應就是暴力、血腥,然而近幾年轉型為競技運動,安全防護也升級。在鮮少人關注的格鬥場上,有兩位女選手脫穎而出,讓這項運動並非大眾認為專屬於男性選手。一位是斜槓三種身分,身兼護士、教練及選手的「最強護士」吳巧貞,另一位是全台灣第一位MMA女性選手「格鬥女戰神」黃偵玲,兩人突破困難、跳脫性別刻板印象,成為勇敢逐夢的格鬥選手。 

隱私侵犯 杜絕性私密影像散播

科技日新月異,網路已然是現代人主要的聯繫工具,社群網站即成為人們重要的社交管道,而民眾使用3C產品的習慣與漏洞,亦讓不法之徒有機可乘。近年陸續發生私密影像外流事件,並持續在色情網站當中流傳,卻受限於法律和技術,無法將歹徒繩之以法,造成受害者求助無門,生活在隱私被侵犯的陰影下,值得社會大眾重視與關注。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