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泥染兼顧環保 手作溫度世紀流傳

傳統泥染的原料取自於自然,相較於化學染劑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泥染的染液除了能保護皮膚,同時也可以直接回歸自然,形成友善循環。台灣泥染文化資產工作室博士廖倫光堅守環保永續與人文情懷,除了自身的推廣,更在社區大學開班帶領學生,將泥染文化傳承發揚,並交付下一代。

轉型也要有型  型農大聯盟再現農業價值 

工商時代社會型態改變,鄉村青年人口外流嚴重,致使農業人口銳減,務農者高齡化,嚴重影響農業發展。為解決前述問題,輔導農民轉型,高雄市政府成立型農大聯盟,招募青年農民,透過專業課程與科技新知,引導農民發揮創意,拓展行銷通路,讓社會大眾重新看見農業價值,為農田注入新血。 

被忽視的健康殺手 PFAS難分解罹病風險高

PFAS全名為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日常雜物、食物包裝紙、甚至化妝品都含有此種化學物質。研究已證實人類接觸PFAS可能導致疾病,但它在生活中卻隨處可見,亦容易經由食物攝取進入體內,而我國現行法規仍無法完全禁用,因此環保團體與相關單位正積極努力推動禁令,期能引起重視,進而維護公眾健康,兼顧節能與環保要求。

大白鯧在哪兒? 全球漁業資源拉警報

「吃魚」在海洋立國的台灣可謂稀鬆平常,其中尤以白鯧魚肉質細緻,口感綿密,廣受民眾喜愛,更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近十年台灣漁業總產量持續縮減,自2014年的140萬公噸下滑至2022年的87萬公噸。專家指出,其涉及氣候變遷、魚群變化、人為過度捕撈等因素,面對生態瀕危,當前必須制定完備漁業法規,推廣民眾正確食魚觀念,方能維繫海洋資源永續。

無漁以保未來有魚 護生放流與海共生

「一午二鯧三嘉​​鱲​​」其中過年家家必備的節慶魚「嘉​​鱲​​」因過度捕撈竟銳減,且不只嘉​​鱲,台灣近海魚種都在慢慢變少。​​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為復育海洋,舉辦多起護生放流活動。但除放流活動外,民眾更應從生活做起,吃對魚、吃好魚,才能年年有魚。

文化幣政策褒貶不一 使用範圍惹爭議

為振興我國藝文活動,協助文創產業發展,文化部從2023年起推行文化幣,發放青年用於各項藝文消費。但部分民眾卻將文化幣用於彩妝品及指甲彩繪,其用途正當與否引發社會熱烈討論。學者指出,應透過宣導與教育,讓民眾理解文化幣的用途,進而讓青年世代主動接觸藝文活動,方為治標也治本之道。

數位認證2.0 電子簽章法嶄新樣貌

科技快速發展,「電子簽章」的技術在後疫情時代開始被民眾廣泛運用與討論,只要手邊有電腦或手機,就能透過網路完成簽署,大幅增加行政效率,甚至成為政府的防詐工具。專家表示,數位轉型是今日社會發展中的主流趨勢,提升民眾對電子簽章的信賴,更是確保資訊安全、打擊網路犯罪的重要課題。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