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寶特瓶 塑膠也能變新衣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台灣2018年塑膠總回收量為53萬公噸,而其中寶特瓶則高達52億支,如此龐大的回收量對於環境造成了重大的危害。為了推廣寶特瓶回收再利用與永續共生的理念,民間企業結合環保教育站志工,首先進行寶特瓶的初步分類與拆解,再交給下游業者完成抽紗工作。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台灣2018年塑膠總回收量為53萬公噸,而其中寶特瓶則高達52億支,如此龐大的回收量對於環境造成了重大的危害。為了推廣寶特瓶回收再利用與永續共生的理念,民間企業結合環保教育站志工,首先進行寶特瓶的初步分類與拆解,再交給下游業者完成抽紗工作。
化妝品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據經濟部統計處的數據顯示,台灣2018年的藥妝零售業總營業額已達2106億元,約是2017年的1.04倍。但人們在追求化妝品帶來的美時,往往容易忽略其帶來的危害。
近年來,環保意識提升,隨處可見垃圾的蹤影,造成對海洋無情的迫害。舉凡參與淨灘活動,減少塑料和一次性器具的使用,都能降低傷害。期盼用簡單的支持帶給海洋生物一個乾淨的家。
《千年一問》鄭問漫畫展今年六月在故宮展出,引起許多人的討論。而也令人好奇目前台灣漫畫發展的趨勢及產業規劃的可能性。
近年來,微型塑膠危害受到重視,國際間相關研究也隨之增加,國內環保團體與主管機關環保署也注意到此問題,推出政策企圖減少微型塑膠的危害。
針對微型塑膠的問題,環保署已經提出從源頭減量的方法,並喊出民國119年全面禁用購物提袋、免洗餐具、一次用外帶飲料杯以及塑膠吸管,學者、環團及立法委員對此大多未持反對意見,但仍有其他想法。
環保署於今年9月25日公布國內首份針對「微型塑膠」的調查結果,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及貝類中,都被驗出含有微型塑膠,且微型塑膠的來源大多是塑膠袋、寶特瓶等產品。
環保署自107年1月1日起管制店家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許多商家提供塑膠袋時要加收費用,對於此政策民眾是否感到擾民及反彈,究竟這個政策是否真正達成了減塑的效果?專家給民眾的建議及看法如何?
限塑政策從今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實施,現在許多商家都會主動詢問是否加購塑膠袋,但也有一些店家改提供紙袋,引起不少民眾在網路上討論紙袋真的有比塑膠袋環保嗎?
為推廣重複使用理念,環保署於民國107年起開始限制14類管制對象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而環保署也研擬在民國108年開始限制連鎖速食店禁用一次性的塑膠吸管等,對此民眾有不同看法。
本集內容:1.世大運場館 2.山城眷村 3.國際淨灘日 4.回收塑膠袋 5.流浪貓咪中途之家 6.同志議題展
今年年初政府開始實施新一波的限塑政策,手調飲料店家不得提供免費塑膠袋,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能重複使用的環保杯袋開始風行,有商家便看準這波商機,推出自製創意杯袋課程。
在台灣24座營運中。在營運的焚化廠中的焚化廠,有19座廠齡超過15年,多數垃圾焚化廠使用年限即將屆滿。為了對垃圾處理進行長遠規劃,環保署於106年提出「多元垃圾處理計畫」,尋求新的垃圾處理方案。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