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回收循環利用 慈濟與民共實環「寶」
隨著生活的便利,民眾使用塑膠袋、寶特瓶及飲料杯,產生許多廢棄塑膠。根據環保署2021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一年製造廢塑膠容器約20萬公噸。回收再製有限,大部分塑膠送往焚化爐,其餘進行分類,再製日常用品。
隨著生活的便利,民眾使用塑膠袋、寶特瓶及飲料杯,產生許多廢棄塑膠。根據環保署2021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一年製造廢塑膠容器約20萬公噸。回收再製有限,大部分塑膠送往焚化爐,其餘進行分類,再製日常用品。
全台每年用掉180億個塑膠袋,北一女中的學生關注到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使用狀況,在2020年9月創立安普拉斯特φ青少年去塑聯盟,推動環保袋循環計畫,希望藉由青少年的影響力,讓民眾了解一次性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對地球盡一份心力。
根據環保署資料統計,2020年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達到986萬公噸,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417公斤的垃圾,而這些垃圾的終點站是焚化廠。但若是垃圾量超過焚化廠可處理的量能,或是當地沒有焚化廠,則會出現一座座堆積而成的「垃圾山」,2020年全國垃圾暫存量為53萬公噸,為統計以來的新高。
根據環保署資料統計,2020年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達到986萬公噸,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417公斤的垃圾,而這些垃圾的終點站是焚化廠。但若是垃圾量超過焚化廠可處理的量能,或是當地沒有焚化廠,則會出現一座座堆積而成的「垃圾山」,2020年全國垃圾暫存量為53萬公噸,為統計以來的新高。
海風持續吹襲,一個個顏色鮮豔的塑膠袋從海平面上飛起,並開始於空中起舞,最後緩緩地掉落在海堤旁的草地上。原先美觀的海景遭到人為垃圾破壞,更使當地海洋生態面臨垃圾污染的險境。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如此大量的人為垃圾,究竟是來自何處?
「母親像月亮一樣,照耀我家門窗。」這首童謠中,歌頌著媽媽的慈愛與神聖,母親本應是孩子的避風港,卻有許多媽媽因生產後荷爾蒙快速變化,面對新生命到來的焦躁不安,導致嚴重的產後憂鬱症。
2002年台灣開始實施限塑政策,在實施政策之後,台灣開始出現了各式各樣環保商品,如不鏽鋼吸管、飲料提袋等,近期台灣開始出現裸裝商店,讓民眾自備容器,或是甲地借乙地還的方式,透過此方式,讓台灣減塑的政策能夠徹底執行,甚至能夠達到完全無塑,減少不必要的包裝,實現零廢棄物的目標。
面對跨縣市丟垃圾亂象及轄內隨人口增長而增加的垃圾量,桃園市政府因地制宜,先於鄰近新北市的四個里試辦為期一年的專用垃圾袋計畫,其餘地區則在2022年4月起實施可透視垃圾袋政策,而兩種政策皆是期望能夠自源頭達到垃圾減量效果。
海洋廢棄物是近年國際間關注的議題。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其中「保育海洋生態」,是針對保育、永續利用防止海洋環境劣化,在台灣,眾多環保團體也正為保育海洋努力。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因此作為改善塑膠廢棄物的新興材質「聚乳酸」(Polylactic Acid)(下稱PLA)便誕生了。然而,標榜可分解、對環境無害的PLA,卻因台灣無回收配套機制,使得PLA只能與一般垃圾進行焚燒,失去了研發的初衷。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因此作為改善塑膠廢棄物的新興材質「聚乳酸」(Polylactic Acid)(下稱PLA)便誕生了。然而,標榜可分解、對環境無害的PLA,卻因台灣無回收配套機制,使得PLA只能與一般垃圾進行焚燒,失去了研發的初衷。
10月24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共有38個關注海洋保育的團體齊聚一堂,由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主辦「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成果發表會。目標為引導在地保育團體,落實及推廣海洋保育。近年致力於海洋教育的海湧工作室,活動當天提及海洋垃圾相關議題,其他團體也將海洋的多種面向,用不同方式傳達給民眾。
疫情下宅經濟當道,民眾使用網購頻率上升,環保署統計,新北市一光紙箱的用量高達1400萬個,而每減少1個一次性包材,可降低1.2公斤的碳排放,環保局遂與量販業者推動「新北Ubox」,將網購包裹改成可循環包裝,減少一次性包裝垃圾的產生。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