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健康殺手 PFAS難分解罹病風險高
PFAS全名為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日常雜物、食物包裝紙、甚至化妝品都含有此種化學物質。研究已證實人類接觸PFAS可能導致疾病,但它在生活中卻隨處可見,亦容易經由食物攝取進入體內,而我國現行法規仍無法完全禁用,因此環保團體與相關單位正積極努力推動禁令,期能引起重視,進而維護公眾健康,兼顧節能與環保要求。
PFAS全名為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日常雜物、食物包裝紙、甚至化妝品都含有此種化學物質。研究已證實人類接觸PFAS可能導致疾病,但它在生活中卻隨處可見,亦容易經由食物攝取進入體內,而我國現行法規仍無法完全禁用,因此環保團體與相關單位正積極努力推動禁令,期能引起重視,進而維護公眾健康,兼顧節能與環保要求。
隨著現今人們對環保意識的提升,環保用品成為日常中的重要關鍵,塑膠保鮮膜因無法生物分解,市面上出現用蜂巢製成的蜂蠟布,蜂蠟布作為一種保鮮替代品,不僅具有良好的保鮮效果、及擁有重複使用的特性,大幅降低對環境的汙染,是現今民眾追求綠色生活的新選擇。
全球塑膠廢棄物產生量中,紡織業排名世界第六,依據OECD上的數據,得以窺見紡織品的大量製造,乃造成全球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來,國際間許多時尚產業,皆意識到環境變遷所帶來的嚴重影響,紛紛響應環境永續行動,例如著名的哥本哈根時裝週, 主辦單位為參展品牌設定了18項環保門檻,期使參與活動的各家品牌共同落實環保行動,達成環境永續目標。
孩子的教育從小做起,位於桃園的實驗教育機構利用各種工具和與大自然接觸讓孩子能藉由各種課程內容依照自己的本性從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藉由另類的教育方式讓人反思現有的教育體制該從何改善才能創造出更多各行業的人才。
根據農委會(現為農業部)202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農業廢棄物高達507萬公噸,這些廢棄物最終無論焚燒或掩埋,都會對環境產生嚴重負面影響,不僅使碳排放量劇增,還會產生煙霧,形成空汙。若能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回收製成木質顆粒,除了能在工業和民生上帶來助益,還可節能減碳,降低公害,可謂一舉數得。
1.外送員2.稻穀餐具3.野柳地景保育4.水林地瓜5.秋行軍蟲6.玩具修復師7.義眼修復師8.親子共學9.走過愛的蠻荒10.技職教育11.宮廟少年12.偏鄉醫療13.偏鄉送餐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限塑政策推動至今已經20年,但塑膠袋和一次性免洗餐具仍充斥在生活中,而環保署預估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指標是否能落實,值得關注。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已經成為新的商業發展趨勢,不少業者都投入於環保產品的研發、量產,共同打造可再生的經濟模式。有許多台灣品牌分別以各種在地原料打造環保商品,為循環經濟帶來新的可能性。
在現今環境破壞及氣候劇變下,人們環保意識逐漸抬頭。因應現狀,聯合國於2022年啟動全球限塑談判,目標於2024年完成《全球塑膠公約》的制定。而2019年7月起,台北市《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政策》正式上路,取塑膠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材質製成的環保吸管。其中脫穎而出的是,由台灣子弟黃千鍾研發,並在第121屆巴黎國際發明展奪下金獎的甘蔗渣環保吸管。
拜科技進步所賜,現代人許多生活瑣事不需如過去般複雜麻煩,例如購物、點餐,僅需透過網路與手機應用程式服務,即可將商品、餐點送到家。從早期的網路購物,到時下熱門的餐點外送、訂車叫車,乃至於餐廳點菜等服務,消費者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輕鬆搞定,也從而衍生出各種類型的智慧系統,以滿足大眾便利需求。
今年12月開始,台北市飲料業者將全面禁止提供一次用塑膠飲料杯,轉而以紙杯作為替代,並加入共享循環杯模式,以達到減塑的作用。然而循環杯材質同為塑膠,也有使用期限,是否能真的達到減塑目的,還有待觀察。
全球暖化是人類面臨的危機,至今已經有各式各樣的減碳方法。但我們應該如何下手呢?其實可以從最基本的飲食開始做起。近幾年盛行的低碳飲食,就能達到減碳效果,至於要怎麼「吃」才對呢?
台灣從2000年初實施購物用塑膠袋減量、垃圾強制分類等措施,不過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近十年的廢棄物產生量仍然呈現上漲的趨勢,看似簡單、順手能做到的舉動,對於仍然以便利為首要考量的台灣民眾而言,成為無包裝商店無法普及化的主要原因。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