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擴散 東亞恐剩台為非疫區
2018年非洲豬瘟在中國爆發後,疫情不斷蔓延,短短一年內,亞洲十國皆已淪陷,東亞僅剩台、日為非疫區,疫區養豬業損失慘重,肉品市場價格也不斷飆升。台灣為防範非洲豬瘟,為此也做了許多不同面向的防疫措施。
2018年非洲豬瘟在中國爆發後,疫情不斷蔓延,短短一年內,亞洲十國皆已淪陷,東亞僅剩台、日為非疫區,疫區養豬業損失慘重,肉品市場價格也不斷飆升。台灣為防範非洲豬瘟,為此也做了許多不同面向的防疫措施。
民以食為天,食物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食物安全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議題之一,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民眾人心惶惶,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少,民眾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政府又該如何加強食安管理?
食物浪費一直是全球所面臨的重要議題。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在過去十年(2012年至2021年),台灣每年平均廢棄近62萬噸的食物,這驚人的數字若以每個60公升的廚餘桶來比喻,足以堆積超過一萬座台北101的高度。這些廚餘多數情況下是透過焚燒或掩埋等方法處理。然而,為了降低焚燒和掩埋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有民間團體開始替廚餘另尋出路,利用黑水虻處理剩食。
犬隻被人類所馴化已有逾萬年的歷史,根據《國家地理雜誌》所述,早在舊石器時期就有人類與狗共同生活的證據。犬隻漸漸成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而在社會中,甚至有一部分的狗狗正是維持社會治安良好運行的重要齒輪,他們被稱作「執勤犬」。
廚餘的流向一直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你可曾想過自己一週累積的廚餘量呢?其實廚餘可以拿來做成對環境友善的土壤。這就是東吳大學的團隊研發出從廚餘製作而成的益菌土。
民以食為天,無論人們每日用餐衍生出的廚餘,成為備受重視的環保議題。近年來,為防止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農委會開始輔導養豬場轉為飼料養殖,環保署也相應制定符合實際需求的廚餘處理措施。對此,有業者開始推廣家用廚餘機,以減少民眾與政府在廚餘處理上的負擔。
過去的東南亞新二代可能因自己的身分特殊,容易受到來自學校、社會的異樣眼光。但自2016年開始推行新南向政策後,情況即有所改觀,不僅新二代的成長發展獲得重視,刻板印象也逐漸翻轉。
今年8月23日,國內查獲首宗越南走私豬肉製品含有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肉品恐已流入市面。為防範非洲豬瘟染台,行政院農委會於8月27日公告,自9月起全面禁止養豬業者以廚餘餵豬的政策。歷經月餘復於10月1日起,開放飼養數達200頭以上的大型養豬業者可繼續使用廚餘,但飼養數少於199(含)頭的小型養豬戶仍須禁止,引發爭議。
為防範非洲豬瘟,農委會公布新制禁用廚餘餵養豬,小型養豬戶被迫轉型或退場,連帶引發後續廚餘處理問題,廚餘對環境會造成什麼影響、處理方式又有哪些?一起來解答對新制和廚餘的疑慮。
台灣島內共有37種蝙蝠,物種多樣性豐富。但蝙蝠與人類居住環境重疊,2003年爆發的SARS也被科學家證實為中國菊頭蝠傳染導致,今年新冠肺炎COVID-19的爆發,許多人也將矛頭指向蝙蝠,認為蝙蝠就是造成疫情的元兇。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2018年台灣廚餘量總計為59萬4992公噸,而廚餘產量最高為家戶,另外,像是傳統市場、旅館也位居第二、三名。台北市在2018年推動廚餘減量計畫,然而經統計當年廚餘量還是達到6萬8839公噸,相較2017年,僅減少2075公噸,台北市廚餘量仍位居全台第三。
民以食為天,現代不少人十分重視食物的新鮮度、成分,「有機食品」也就成了近幾年食品議題中的關鍵字之一。但有機食品究竟為何?其實是指食品中動植物性的原始材料(即「有機體」)多、沒有人工或化學添加物,且使用無毒、自然的手法生產。
民以食為天,現代不少人十分重視食物的新鮮度、成分,「有機食品」也就成了近幾年食品議題中的關鍵字之一。但有機食品究竟為何?其實是指食品中動植物性的原始材料(即「有機體」)多、沒有人工或化學添加物,且使用無毒、自然的手法生產。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