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狐蝠陷瀕絕危機 創造人蝠共存環境

記者/彭鈺婷、呂珮岑、魏宗仁

​​灣擁有豐富的生態與動植物資源,有些物種在復育下已脫離瀕危​​,然而仍有不少動物正身處存續危機中,台灣狐蝠(稱狐蝠)​​一級保育動物,目前僅剩約200隻,​​是政府近年積極投入行動的復育對象。

狐蝠為台灣最大型的蝙蝠,長相吸睛可愛。照片提供/許家維

受商業行為及自身特性影響 狐成一級保育動物

蝙蝠研究學者陳湘繁表示,希望透過教育宣導加強社區民眾對於狐蝠的認識。攝影/魏宗仁

台​​​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湘繁指出,1970年​以​前,​狐蝠的數量​其實​有​約2000​​隻​​,且多分布於綠島,當時,由於物資生活匱乏,偶爾會有居民獵捕狐蝠​來​​食用​,​但捕捉數量較少,​​對於物種影響​不大。直到​​台灣經濟起飛​後​,開始有許多​商業的獵捕行為,將狐蝠作為商品販賣,​也​才對其族群數量造成巨大影響。蝙蝠學會秘書長許家維補充​表示​​​,在​《​野生動物保育法​》​於1989年設立時,狐蝠的數量便已寥寥無幾,因此,在當時就將其列為一級保育動物。  

除了人為因素外,狐蝠的數量銳減也與​其​自身特性相關​​。​洄瀾風經理簡任廷​解釋​​​,狐蝠每年只生一胎,每一胎的數量僅一到​​​二​​​隻,在族群繁衍​上​相對不易​。此外,​他補充,​狐蝠以果實為食,如果​牠​​的食物遭到砍除或破壞,棲地便會連帶受到影響。  

過去,狐蝠僅棲息於外島地區,如龜山島及綠島,在本島雖​有發現零星數量,但​並​沒有​穩定棲息的狐蝠族群。陳湘繁表示,狐蝠​應​是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才遷徙至​​台灣本島​​的花蓮市,​由於目前沒有受到人為捕捉及天敵影響,雖​數量​僅​​​​50​多隻,但未來的成長​可被預期​。​ 

生活高度重疊 互相干擾現象 

近年​​狐蝠族群雖已穩定,但其生存區域與人類高度重疊,難免​會​互相​​影響​。簡任廷表示,狐蝠在本島的生存區域位​於​美崙溪一帶,附近有公園​​及學校,民眾時常會在​此​​​區域活動。他進一步說明,由於狐蝠的飛行軌跡與一般鳥類不同,低飛時距地面僅​二​​​米,且其體積較大,展開雙翼時有一米寬,因此,當其飛近人類時,對於民眾而言,容易產生​一些​壓迫與恐懼感。此外,狐蝠飛行時也會有排遺行為,​​民眾​難免會遭​​到排泄物​沾染。  

除了狐蝠會影響到人類外,有時人​類​​​也會驚擾到其生活。陳湘繁指出,蝙蝠​其實​會自行選擇適合棲息的場所,如果人們在當地活動,牠仍​未離開此處​​,代表​生活環境​尚在可接受範圍​,​但​​雖然如此,​仍須避免過度干擾。簡任廷說,人們出於好奇,有時會用強光照射狐蝠,​想看清牠的面目,然而這​​種​​此​行為會驚擾狐蝠,為達成人蝠共存,這些問題都需要​​克服與解決。 

擔任傳花授粉角色 助萌芽率提升

洄瀾風團隊時常到狐蝠出沒地點採集排遺,作為研究樣本。攝影/魏宗仁

狐蝠除其討喜外型,對於環境也大有益處。許家維表示,狐蝠在台灣​38​​種蝙蝠裡面,​屬​於​最大型的果蝠​,​​而果蝠在全世界大概有​65​種,扮演著傳花授粉的角色,很多植物都​需​仰賴​牠​​​們​​。此外,​陳湘繁​表示,根據近期研究顯示,狐蝠消化過的的種子,還有助於提升植物萌芽率,​有益於​​植物繁殖​​。 

強化在地宣導 人人都是保育夥伴 

陳湘繁指出,狐蝠的飛行能力強,難以將牠們與民眾生活區隔開。她建議,與其將狐蝠與人分開,不如加強在地宣導,讓民眾更了解狐蝠並且共存。   

狐蝠常出現在美崙溪畔,洄瀾風團隊不時會舉辦夜觀狐蝠活動,讓附近民眾認識在地「好鄰居」。攝影/魏宗仁

為了達到此目標,當地生態保育團隊洄瀾風扮演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梁。簡任廷表示今年舉辦約40場教育宣導活動,帶領民眾在不干擾的距離下,夜觀狐蝠,也在美崙溪畔和北濱公園舉辦免費教育宣導。讓當地住戶認識在地瀕臨絕種的「鄰居」,減少對狐蝠的不了解。   

簡任廷分享,有一位75歲的當地居民起初不認同狐蝠保育行動,透過參與洄瀾風的活動親眼目睹狐蝠後,改變了原先看法。他表示,當民眾對這一生物感到陌生時,可能產生莫名的恐懼或衝突,故期盼透過在地教育減少居民對狐蝠的負面想法,激發保育意識。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於北濱公園架設告示牌 提醒民眾勿打擾狐蝠。攝影/魏宗仁

而近年的教育宣導也確實提升民眾保育觀念,簡任廷表示,曾看到在北濱公園運動的長者提醒其他民眾不要用手電筒照射狐蝠。他認為,此宣導不只能結合社區民眾,更能達成社區保育共識,共同成為保育工作的合作夥伴。

從教育建立認知 主動保護狐蝠 

「狐蝠跟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區域,我們就沒有理由讓人活下去,而狐蝠活不下去。」北濱國小校長羅彣玢說。當時從外地調來的她,原先對於狐蝠不熟識,甚至感到害怕,經由夜觀活動親眼目睹狐蝠後,被其可愛的外型吸引,也才深刻體會到珍稀的動物與人們如此接近。自此,開始關注狐蝠保育。   

羅彣玢受啟發後,開始省思校內建設,她舉例,北濱國小為狐蝠覓食區域,但校內宿舍改建需砍除狐蝠覓食的果樹以便工程順利進行,她表示,起初原本要全數砍除,但在參與夜觀狐蝠,被狐蝠感動後,才找各團體協助移植果樹,帶領校內學生共同將菲島福木移植到北濱公園,為狐蝠保存重要的食物來源。 

羅彣玢表示,保育需要從認識先開始,因為理解才會有行動。因此,她收集許多狐蝠保育的教育資料,並邀請保育團體來校宣導。北濱國小老師蔡順來也是狐蝠教育的幕後推手,他常用課內時間補充狐蝠的相關知識,他提到,因狐蝠的外型可愛,吸引不少小朋友願意學習與了解,且會主動和家人分享,營造友善環境。

北濱國小前種植許多狐蝠覓食的樹種,例如圖中的欖仁樹。攝影/魏宗仁

設保護區 提升保育關注度  

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楊青樺表示花蓮縣政府近年特別籌劃設立「美崙溪二級海岸保護區」,保護狐蝠和陸蟹等生物,目前計畫仍處於審核階段。對此,簡任廷強調,建立保護區並非僅為將狐蝠局限在特定區域,而是要提高大眾對於生態保育的關注度,並在特定區域範圍內規範民眾的行為。他 舉例,目前仍有一些居民不了解如何在這個區域內友善對待狐蝠,比如為了拍照使用閃光燈驚擾狐蝠。  

不僅如此,陳湘繁指出,也可在保育區內種植狐蝠會覓食的果樹,例如菲島福木、雀榕、稜果榕等,且根據四季提供不同的果樹,讓狐蝠在這區域內不受干擾。她期盼,透過這項計畫強化民眾愛護環境的意識,進而保護這片區域的生態。  

不過度修剪樹木 避開結果期 

羅彣玢表示,過去為了節省經費,整修校園樹木時,習慣將樹木修剪至光禿 樣。近年得知此行為會破壞狐蝠棲息地後,而開始改善方法。 她舉例,會留一些樹枝提供狐蝠休息,並避免在結果時修剪,確保狐蝠能夠繼續覓食。  

陳湘繁指出,以往因不了解狐蝠的習性,人們在修整植物時過度修剪,尤其是為了防颱風和大雨的來臨,常過度砍伐樹木。此舉將對狐蝠產生負面影響,例如:無法尋找花朵,或失去白天棲息的樹木而被迫離開。  

由於社區民眾保育觀念提升,目前狐蝠共存融洽,但母體數量過少,無法快速恢復數量,還是要靠政府、民眾與保育團體共同配合。陳湘繁表示將持續追蹤狐蝠的飛行軌跡,深入研究狐蝠的活動範圍,探討棲地的分布,並期盼未來 劃設保育區,提供更完整的資訊,確保狐蝠能夠在適合的環境中繁衍,並維持生態平衡。  

 

延伸閱讀:

三棘鱟瀕危絕種 復育計畫拚生機

搶救瀕危山麻雀 官民合作保育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