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身障者登台圓夢 用表演消弭社會歧視

記者 謝礎、袁維駿/採訪報導

新北市的香巴拉劇坊創立至今走過20個年頭,2015年時,香巴拉劇坊創辦人俞翔峰因緣際會下,聽聞身心障礙者的故事,便開始籌劃台灣首部無障礙歌舞劇,讓香巴拉劇坊奠定了台灣無障礙歌舞劇的里程碑基礎。俞翔峰說明,起初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走出舒適圈,讓他們也能夠用他們的能力,來服務社會回饋社會,因此透過戲劇推行「障礙平權」,讓更多人看見身心障礙者的社會處境。

創立於1999年的香巴拉劇坊,為現代少數結合童話寓言故事的劇團,十幾年來社團秉持初心深耕歌舞劇界。直至2015年,時任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張宗傑找上劇坊,希望藉由歌舞劇表演,提升當時社會尚未普及的「障礙平權」,期盼可以讓喜歡表演的身心障礙者站上舞台圓夢,雙方對於彼此的理念皆有好感,也讓香巴拉劇坊開始投入製作台灣首部無障礙音樂劇《天使的微笑》,至今仍不斷巡迴公演,讓更多人認識身障者的社會處境。

台灣首部無障礙歌舞劇《天使的微笑》,邀請身障者共同參與演出,實現他們的表演夢。照片提供/俞翔峰

張宗傑將自己的故事用歌舞劇改編詮釋,希望讓《天使的微笑》劇情裡散發詼諧和幽默,同時也融入較嚴肅的「死殘廢」、「死殘障」等字眼,張宗傑解釋,雖然對身障者來說,這些詞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並強調每個身障者都是上帝的天使,而非部分宗教團體所認為是業障、造業深刻。

香巴拉劇坊演出的無障礙歌舞劇廣受好評,也有許多身障者特地前來觀賞。照片提供/張宗傑

張宗傑坦承,《天使的微笑》演出後,劇中提到「死殘廢、沒有能力的人」在網路上引起爭議,有一群身心障礙者批評,應該用更慈愛、勵志的場面來表達,但也有民眾認為,這就是現實層面,社會上仍有人對身心障礙者充滿歧視,應該將現實情況如實演出,而不是用畫大餅來表達「一切都美好」的假象。他也認同,戲劇本身的張力就是透過引起迴響,重點在於「指出問題」,並非「解決問題」,用呼籲的手段讓大家重視議題。

「每個人的人生都很悲慘 ,你訪問100個身心障礙者,大概有99位都跟你說我的人生很悲慘。」俞翔峰表示,他們想用正向的想法跟思維,取代負面的觀念,未來也期盼將範圍擴大至其他議題,去支持身心障礙者的世界觀。

至今身障者生活中仍面臨許多不便,張宗傑希望能透過表演向社會傳達他們的訴求。攝影/袁維駿

俞翔峰分享,為了讓更多身障朋友參與表演,舞台大部分是沒有斜坡的,他們會安排如何讓輪椅進場,也必須考慮到輪椅上是否能通行,有樓梯就不能走、沒有電梯不能進、門的尺寸太小,電動輪椅無法進出等;觀眾方面,除了身障朋友,也會有視障朋友和聽障朋友來欣賞,因此觀眾席的位置需重新設計之外,還要有手語、字幕 ,甚至口述影像,讓不同身份的觀眾都能與現場一起同樂。

《天使的微笑》推出至今邁向第八年,張宗傑也說,雖然至今身障者社會問題仍存在,但可以感受到狀況都在慢慢改善,並坦言不可能靠幾齣戲劇就可以讓歧視消失,但也希望透過多一點公演,讓更多人看到這種類型的音樂劇,「會有更多人改變,但這需要一些時間。」

輪椅族在行經馬路時,經常為躲避騎樓障礙物,被迫推著輪椅在馬路上移動,反而增加了安全風險。攝影/謝礎

 

延伸閱讀:

身障樂團用心演奏 譜出自信人生樂章

誰說坐輪椅不能旅行和看劇? 身障文化平權盼打造無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