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特教船手「艇」進國際 林雍傑划出斜槓人生 

記者 李紹仰、張愛芸、李安/採訪報導

輕艇在1936年成為奧運正式項目,盛行於歐洲,與划船最顯著的不同是划行方向,前者是為正面向前進,後者是以後退的方向前進。輕艇在台灣雖較為冷門,但依然有許多好手默默耕耘。目前備戰杭州亞運的「特教船手」林雍傑,不只具有國手身分,更是一位年輕的特教老師。運動員及教師的雙重身分,為他帶來更緊湊的生活。 

「特教船手」林雍傑,同時是輕艇選手及特教老師。攝影/張愛芸

體育生的艱辛  家人支持最重要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許多體育選手的寫照,眾人看重那一塊「獎牌」,在競爭激烈的體育圈,能脫穎而出更是難上加難。對此,有許多選手選擇退役,也有很多人毅然決然堅守自己的熱愛。

從進入南港高中國中部的體育班起,林雍傑接觸輕艇運動至今已有14餘年,就如同大部分的體育生,過去也經歷過想放棄的低潮,如今的一切,全都歸功於當初的堅定意志,及家人的鼓勵。 

林雍傑的媽媽曾經告訴他,進入體育班,是因為喜歡輕艇這項運動,不是因為不擅長念書。因此他一直保持一個觀念,因為「熱愛」才投入,而不是將運動當成賺錢方法。他也坦言,家人的支持是影響選手運動生涯很大的因素。此外,林雍傑家中還有一位弟弟林雍博,小時候被診斷出患有過動症,是他踏入特教圈的契機。 

林雍傑在雨中進行跑步訓練,圍繞選手宿舍周圍跑。攝影/張愛芸

最好的榜樣 引領弟弟進體育圈 

對弟弟林雍博來說,哥哥就是長輩,自己非常尊敬他。林雍博笑說,小時候兄弟倆有意見分歧的時候,大多都會打架,長大後才慢慢學會理性溝通。

自小熱愛各種運動的林雍博,看著哥哥走上輕艇這條路也跟著嘗試,一試之下練出對輕艇的熱愛,兄弟倆長大後更成為「同舟共濟」共患難的夥伴,兩人合作征戰比賽,過程中有摩擦,也漸漸學著如何克服困難。 

林雍博表示「不害怕一件事情需要做很多遍」,一次不成功就再試第二次,在摸索階段會比別人慢,但有一點基礎觀念後就會比一般人更快上手。

起步較緩慢的林雍博坦言,初期常被拿來與哥哥比較,但當下未想太多,反而把質疑的聲音換化成向前進的動力,用實力證明自己,後來慢慢超越那些曾經對他冷言嘲諷的人,甚至在輕艇男子組1000公尺項目中已超越哥哥。 

林雍傑(前)與弟弟林雍博(後)皆為輕艇選手。照片提供/TFM傳動數位整合行銷

走上特教之路 開創斜槓人生 

最初開始上師培課程時,林雍傑未把目標放在成為老師,大三在競爭激烈的考試中考上公費生,成為大學時期的轉捩點。特教老師教授範圍包括主科及特殊科目,在備課時也需要重新複習過去所學。而特教班的每位學生都是獨立個體,程度差異大,在教課上又必須分組。林雍傑教導學生的過程中也遇過學生調皮搗蛋,後來他從經驗中發現對於特教班的孩子,用更高強度的情緒壓制並未有成效。 

林雍傑認為當特教老師最大的收穫,是看到學生的成長,即便進步幅度很小、很緩慢,也是值得嘉許的一件事。林雍傑用自己的方式,在特教圈陪伴孩子們,讓他們能擁有更快樂的童年。 

目標專一 腳踏實地 比別人更努力 

大學時期要同時準備比賽,又要上師培課程,最忙碌的一學期甚至修到30學分。看著身邊朋友可以專心訓練,林雍傑坦言自己曾經想過要放棄,後來漸漸習慣了忙碌生活,也不斷告誡自己「現在的努力是為了要讓以後的自己更輕鬆。」選手的生涯有限,年齡及金錢壓力成為很大的阻礙,為了讓選手生涯走得更長遠,因此下定決心考上教職。 

日復一日的訓練讓林雍傑的手上長滿繭及破皮。照片提供/TFM傳動數位整合行銷

每一位運動員都值得被尊敬,在榮耀的背後,是一般大眾看不見的淚水及汗水。競技運動比的不只是速度或技巧,更重要的是,在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時,能否堅持下去。在林雍傑的斜槓人生中,不僅期許自己能在國際賽事中奪牌,為台灣輕艇寫下新歷史外,也希望能成為激發學生潛能的老師。 

「輕艇」知多少 發展的瓶頸與限制 

水上運動的種類有十分多種,近年來獨木舟、SUP立槳衝浪、浮潛及朔溪等活動都十分盛行,而輕艇則較小眾。林雍傑表示,相較於其他的水上活動,輕艇的上手門檻較高,由於船體細長,駕駛者需要很好的平衡感,才能夠順利登船划行,一般來說初學者剛接觸輕艇的前三、四天,都會不停的翻船。對大眾來說是一個難以當作休閒體驗的水上活動。 

輕艇項目中分成許多類別,其中像輕艇激流標竿、輕艇靜水競速等是有納入亞運及奧運。而輕艇又分為K艇(愛斯基摩艇)與C艇(加拿大式艇),比賽項目K1、K2、K4/C1、C2、C4後面數字代表人數。 

輕艇K艇及C艇的差別。製圖/張愛芸

在輕艇的上手難度較高的前提下,林雍傑認為輕艇的推廣,會需要國手們在國際賽上獲得優秀的成績,引起國人關注,進而帶動輕艇等水上運動的風潮。除此之外,林雍傑指出,政府的教育推動也相當重要,現況下許多適合水上活動的水域都未開放。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觀光管理系副教授、同時也是中華民國輕艇協會副秘書長的楊明恩談及台灣水域問題,位在新北市的微風運河環境條件不錯,但距離只有一千公尺,在訓練上面極度不方便。

而基隆河的水流較大,且水質較不乾淨。另外,像是石門水庫附近的水域非常大,但僅有部分區域開放,且須經過申請,因此目前北台灣練習競速的訓練僅有基隆河及冬山河。 

目前大部分的國手都在位於高雄左營區的國家體育訓練中心進行訓練,但因為競速輕艇的練習環境需要較長的流域,因此林雍傑等競速輕艇選手為移地訓練,位於宜蘭冬山鄉的冬山河流域。對此林雍傑指出,相較於左營訓練中心,移地訓練的規範比較少,相對會比較輕鬆,但也少了在左營訓練中心的專業照護。 

輕艇選手林雍傑進行例行訓練下水前的準備。攝影/張愛芸

除了水上安全常識之外,水上活動的基本認識,也是政府在教育中遺失的一塊。林雍傑感嘆,歐洲的水上活動盛行多年,人民的對於水域使用的態度相對開放,對於環境的維護也相當嚴謹,所以歐洲的民生水庫大多都是開放水上活動的使用,可以在水庫中划船戲水、騎水上摩托車。 

反觀台灣,雖有許多安全且適合水上活動使用的民生水庫,但由於民眾對於水上活動的不夠理解,所以遲遲無法開放,是一種環境資源的浪費。倘若政府在教育中加入水上活動的課程,將會有助於加速普及大眾對於水上活動的認識。 

針對水庫使用的問題,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科長良逸帆表示,翡翠水庫是極為重要的水利設施,供大台北地區數百萬人使用,且依法劃定為台北水源特定區,周邊的區域都有嚴格的管制,不能輕易開發,以免造成水質污染或用水風險。倘若要開放輕艇等水上活動,必然會需要開拓道路,以供輕艇的運輸貨櫃車通行,如此一來便會導致長年來的用心維護遭到破壞,所以短期內不會有開放的可能性。 

除了河川使用限制外,台灣在輕艇的發展大多是透過教育系統來培養運動員,而在輕艇較盛行的歐洲國家,會透過在岸邊打造俱樂部,讓輕艇成為人人都可接觸的休閒運動。楊明恩坦言,台灣雖然在環境政策上有限制,但透過國手的優異成績,增加曝光度,讓一般民眾認識到輕艇,以台灣目前的現況,看到林雍傑等選手的優異表現後,有越來越多人知道並想嘗試輕艇等水上運動。 

特殊教育結合運動 打造公平學習環境 

林雍傑在當特教老師的路上遇到許多挑戰,也透過與特殊學生的互動了解到,聰明的學生不只品學兼優,而是面對不同的困難能有效找出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法,讓特殊生能夠獨立與一般人正常的相處。

林雍傑指出,弟弟林雍博雖然情緒比較不穩定,別人花十分鐘學習,他可能就要三十分鐘,但弟弟從不輕言放棄,而林雍博目前也在努力考取教師執照,期望未來能跟哥哥一樣走入教育界。  

林雍傑在介壽國中擔任特教老師。照片提供/TFM傳動數位整合行銷

面對不同程度障礙的學生,最重要的是能夠打造友善的體育環境,讓特殊生也享有同樣的體育權,對此許多學者提出「適應體育」致力於提倡零拒絕的學習環境,像是在球內放置鈴鐺,讓視障生透過聲音辨別球的位置,與一般生一同玩樂,更重要的是消除大眾對於特殊生的刻板印象,例如過動兒被誤認為很難專注且不會讀書。  

雖然「適應體育」看似雙贏,但在執行面也遇到許多困難,高雄醫學大學助理教授蔡貴蘭說,每位特教生身心狀況有所不同,每當教到新的障別時,都要去學習與了解他們的特殊性,並跟家長溝通特殊生的狀況。目前學習較困難是腦性麻痺的學生,因為他們較難去控制自己的肢體來完成動作,簡單的動作都需要比別人多好幾倍的時間學習,但只要他們願意嘗試,都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就怕學生排斥運動而已。  

特殊生在運動中找到生命的目標,也讓老師與家長看見「適應體育」的正面影響,近年來各縣市開始提供友善的運動空間讓特殊生使用,創造更多元的運動機會,像新北板樹體育館的身障健身房與台北士林的美崙共融公園等地方。

蔡貴蘭指出,除了共融的體育空間,期望政府能制定相關措施,讓各級學校在體育課時教導學生身障與一般運動規則的差別,建立尊重且友善的環境,讓特殊生有更多機會參與運動。  

過去花蓮特殊教育學校就曾舉辦水上體驗活動,讓特殊生從較容易上手的獨木舟等項目開始接觸。結合林雍傑的兩項專業,「輕艇」與「特教」,在未來若是能舉辦相關課程提供給特教學生,讓他們能親自體驗水上活動,不僅能教導學生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專注力的同時也能釋放精力,也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美好,宣導環境保育的重要性,期望透過輕艇讓每位特殊生創造無限可能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蔡瀚陞「十年划一槳」 用故事換取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