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運動攀登納入奧運 林嘉翔突破自我

記者 吳欣穎、李珮瑄、黃詩媛/採訪報導

2020東京奧運新增了五項賽事,運動攀登為其中之一,進入奧運的殿堂之前,攀登通常被視為民眾假日的極限運動,故政府對於這項運動的重視程度不高。將攀登發揚光大是條漫漫長路,選手們欲藉由比賽佳績讓攀登能進入大眾視野,各個在賽場上卯足全力地向上攀爬,挑戰著自我的極限,希望能躍上世界的舞台上與各國好手角逐。

攀岩選手林嘉翔參加抱石比賽,到達中途計分點(Zone)。 照片提供/黃若賓

與岩壁的對話 林嘉翔遇挫不氣餒 

將微微冒汗的手心抹上碳酸鎂粉,緩緩地調整自己的呼吸、心跳,攀岩選手林嘉翔站到場上便心無旁騖,看著攀爬次數不可勝數的競速賽岩點路線,身體本能地爬上岩壁,如同在牆壁上百米奔跑,一氣呵成攀上頂點,順利地在亞洲盃攀岩15公尺速度選拔賽,以6.183秒佳績獲得2022年杭州亞運資格。 

亞運選拔賽是林嘉翔這半年來練習速度項目的成果驗收,在2021年十月前,是以抱石跟先鋒為主要練習項目,直到完成世錦賽後,才決定轉以速度為主。速度攀岩的賽道為統一規格,練習的過程就是不停地重複動作,故相對枯燥乏味。

訓練期間林嘉翔不斷地產生自我懷疑,停止訓練的想法也在心中萌芽,在與隊友、教練談話後才漸漸豁然開朗,回頭檢視自己過去的比賽、翻看過去寫下對自己的勉勵,慢慢找回自己攀岩的初衷,將種種自我懷疑斬草除根,一股腦地攀向當初的夢想與目標。

2022年亞運選拔賽時,林嘉翔迅速向上攀爬。 照片提供/黃若賓

攀岩賽場邊各個選手摩拳擦掌,林嘉翔表示,難免會倍感壓力,然而一到場上,所有不安便煙消雲散。攀岩比賽基本上是一個人面對牆壁,僅要專心致志地思考自己的攀爬路徑,林嘉翔認為:「攀岩就是自己與牆壁的對話,只有牆和你,就專注在這個當下。」與岩壁靜謐的對談,瞬間掩蓋周圍的嘈雜。

林嘉翔最開始接觸攀岩的契機,是在國小安親班的體驗活動,從一開始的害怕,到半途就不想爬,再因同儕的壓力與競爭心下,拋開膽小的自己,慢慢向上爬。林嘉翔回憶,他是一起學習攀岩的人中,堅持這項運動最久的,一開始成就感是他攀爬的動力,到後來接觸戶外攀岩,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攀岩夥伴,一同到頂端欣賞一望無際的海洋、一起緊抓著同一片岩壁,這成為了他攀岩的另一種動力與收穫。

運動攀登躍上奧運 考驗選手綜合能力 

運動攀登為東京奧運新增賽事之一,也是奧運史上第一次將攀岩運動納入比賽項目,讓這項運動又再度進入大眾的視野。運動攀登比賽分為三個項目:速度攀岩、抱石和先鋒,不僅考驗著體力與膽識,也挑戰策略技巧、肢體的柔軟度與平衡感。​

速度與先鋒比賽都需使用安全繩,防止墜落受傷。 照片提供/黃若賓

運動攀登中不同項目的規則與所具備的能力不盡相同,抱石約為五米的高度,底下有安全墊,無需綁安全繩,一場比賽五分鐘,賽中會設計出五花八門的攀爬路線,設有中途計分點(Zone)與頂點(Top),依獲得之攀點計分,時間內選手可不斷嘗試,完攀數最多、重攀次數少者獲勝。因應題目的多樣化,選手見招拆招的解題能力、身體的柔軟與靈活度都是必要的,並且需了解各個岩點的特性。 

速度攀登設有標準賽道,皆為15米的高度,且岩點位置都相同,依速度定勝負,爆發力、靈活度加上面對壓力的心理素質都是勝敗關鍵。至於先鋒則是在12至15米左右的岩牆,六分鐘內攀最高者獲勝,挑戰選手的耐力、策略技巧,過程中何時休息、如何省力都是決策要點,三種項目的準備方向不大相同。 

攀岩風氣興起 成休閒好去處 

在國外已行之有年的探險活動攀登」,在台灣的風氣並不興盛,但近幾年亞運將運動攀岩列入比賽項目後,在台灣才漸漸興起,並開設越來越多室內攀岩館,成為民眾新的休閒娛樂,也變成新興運動選擇。除了供大人攀登外,也有設立兒童的攀爬設施,以及教練安全教學的服務,讓兒童的運動有了更多樣化的選擇。 

室內攀岩館中有各種不同的岩點供民眾攀爬。 攝影/李珮瑄​

攀登運動已不再僅限勇於冒險或喜愛極限運動的人,一般民眾可選擇兼具安全與娛樂的室內岩館。攀岩館館長廖政琦表示,室內攀登分為抱石與上攀,其中上攀因高度介於9至15米不等,要配有安全繩索作保護,故需學會如何操作繩索,門檻較高;抱石則不到五米,且有抱石墊保護,而非直接墜地,較容易入門,僅需配備一雙岩鞋。 

台灣戶外攀岩協會理事長陳雅得認為,攀岩館仍在與時俱進,不同於以往老派風格的岩點有所侷限,新式的岩館配有不同花樣的岩點與更多變化的路線,各種技術越來越盛行,有了新的動作及訓練方式,使攀岩運動達到更多元化,利於推動,可促進攀岩的發展。 

攀岩館館長廖政琦示範抱石的玩法,運用策略與技巧爬上高處。 攝影/李珮瑄

不可不知的攀登安全 

運動時常伴隨著運動傷害,防護員朱語嫻說明,攀岩是屬於全身性的綜合活動,會使用到每個肌肉群,攀岩選手的肌肉群是小塊狀,因此手部運用到的力量也較大,活動背肌與整個手臂的肌群,是比較屬於強調肌耐力的運動,故在賽後會建議依選手需要進行全身性放鬆。

基於安全考量,攀岩時須穿上攀岩鞋,避免傷及腳部。攝影/黃詩媛​

雖然現在對於攀登運動的印象已大大改觀,加上室內岩館逐年增加,越來越多民眾對室內攀岩躍躍欲試,但是室內攀登也有應注意之事項。廖政琦表示,抱石雖高度不高,且底下有軟墊緩衝,然而若墜落姿勢不良,就可能造成拉傷、扭傷的意外;上攀高度較高,卻因有綁安全繩,掉下來只會掛在繩子上,使它相對於抱石會安全些,因摔下來而受傷的機率極小,且通常不嚴重。 

中華山協運動攀登部教練張寶穗提及,從事任何活動都有一定的風險,差異在於可控性的高低,戶外岩場有它的風險存在,這些石頭經年累月使用,可能發生損壞、崩落的危險。故從事這項運動時,應事先擁有其相關的知識背景,並正確的使用器材,如頭盔、安全帽以及吊繩,才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傷害發生。 

陳雅得認為,人工岩場與天然岩場的攀爬習慣與留意的地方不同,畢竟人工岩場的環境處於安全可控的狀態,而天然岩場就是比較複雜,戶外岩場存在的風險是人工岩場不會遇到、認知到的,應加強從人工岩場到天然岩場的過渡課程,個人也應具備訊息搜索及風險評估的能力,促成安全攀岩的風氣。

 

延伸閱讀:

女足踢進台灣視野 不再只是無名小「足」

冬奧如火如荼 冰壺在台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