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傳統與發展並存 活絡布農海端鄉

記者 陳宥蓁、陳宥均、羅宇彤/採訪報導

今(2021)年5月,全國布農族射耳祭暨傳統技能競賽(又稱全國布農族運動會)於南投縣仁愛鄉舉行,匯集各地布農族一同交流。除了傳統技能競賽外,更有祭儀的展演,將文化持續傳承。在傳統祭儀展演中,收穫祭是海端鄉族人呈現的項目。

布農族歲時祭儀的收穫祭中,主祭會手持祭器呼告小米。攝影/陳宥蓁

而布農族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的兩側,以山林為主要資源。依循小米的生長,發展一系列的歲時祭儀,其中「射耳祭」更是族人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祭典。

從講求傳統儀式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進行,到現今公部門以觀光為導向舉辦的聯合射耳祭。已凸顯原鄉在傳統文化及產業發展中,該如何兼具的課題。

報戰功在布農族的主要涵義為男性族人宣揚身為勇士的豐功偉業,和介紹自身的氏族名稱。攝影/陳宥蓁

國片《聽見歌再唱》上映後,不僅偏鄉教育困境的議題引發社會大眾審思,更讓布農族的文化及歌聲再次備受矚目。其中片名便是根據布農族「八部合音」的演唱形式命名。因需與族人共同透過和音,將音域逐漸上升,必須先聽見旁人的歌以後,再進行合唱。

除了八部合音外,報戰功也是外界接觸布農族的方式之一。來自海端鄉布農族巒社群的Long提及,報戰功因節奏性強,許多遊客會覺得很有趣。現今已多半被旅行社安排為部落旅遊的行程之一。不過他也說到,因並非在祭祀場所進行活動,和傳統習俗並沒有太大的衝突。同時很歡迎與異地旅客共同分享自己的文化。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成立於2002年,為當地的重要文化建設。攝影/陳宥蓁

在台東縣的西北方,有一座第一間以布農族文化為主題的館舍—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海端」在布農語中有三面被山環繞,一面敞開之意。全鄉被南橫公路東段貫穿,具備多樣性的生態資源,被稱為「天使的眼淚」的嘉明湖更是座落於此。

海端鄉有九成以上人口為布農族,而各部落皆有屬於自己的風俗。因地域景觀及發展特色不同各有獨特的風貌,早期族人便是沿著新武呂溪建立部落。看見時為高雄縣三民鄉的布農族成立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有成,海端鄉族人自發性發起護溪運動,更在1998年成立「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

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的「新武呂」,在布農語中有河川匯流之意,孕育多樣性的魚類。攝影/陳宥均

雀榕社區協會理事長Amoo已關懷鄉內人文生態十年以上,他表示自己在退休後決定回鄉推動各項活動,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此溪流周邊的場域,以及守護家鄉文化。而部落族人現今仍持續以志願的方式投入護溪,使得水質清澈,更孕育了優質的稻米。

雖然人文和自然景觀豐富,卻可能缺乏傳承的對象。海端鄉是全國第七大鄉鎮,人口密度卻是全台倒數。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及工作機會多元性較低,青壯年大多選擇向外發展。海端鄉公所祕書江聰明感嘆,許多孩童在年幼多由長者帶大,等到父母發展成功後,會在國小階段離開家鄉,因而與部落的連結與情感逐漸淡化。

海端鄉鄰近關山鎮和池上鄉,鄉內產業多以務農為主。鄉公所祕書室課員劉建麟表示,在相近兩地皆為知名米鄉及觀光勝地的情況下,海端鄉除了稻米外,其餘皆為以小米和黑豆等量少,需要花時間加工的的經濟作物。因較少住宿地及餐廳,造成旅客無法在此長時間駐足,多為走馬看花。期盼透過觀光帶動人潮後,有機會促進農特產品的發展。

小米在食用前需經過長時間的處理。攝影/陳宥蓁

布農族共有分為郡、巒、卡等六個社群,有著不同的方言和習俗。許多原鄉的公部門皆會透過全鄉聯合射耳祭,為地方增添經濟效益。布農族郡社群Palitav提及,海端鄉公所也會運用此機會推廣鄉內農特產。不過各社群的祭拜其實有些許不同,在各部落聯合舉辦後,這些差異已逐漸淡化。值得慶幸的是,各村舉辦的射耳祭中,仍有部落維持最原始的祭儀方式,將傳統延續下去。

海端鄉具有原鄉的人文與生態,在發展的同時仍保有傳統習俗。攝影/陳宥蓁

在文化、生態及景觀兼具的條件下,海端鄉具有永續觀光的發展潛力。即使人口大量流失及年齡結構高齡,仍期盼在保有自身傳統及維護環境的同時,在鄉內量能可負荷的情況中,帶動新的發展。增添新契機的同時,讓更多人踏上走回家的道路。

 

系列報導:

新武呂溪人文生態豐富 海端鄉尋找振興之路

延伸閱讀:

溪州部落 兼顧觀光與文化傳承

為了森林為了地 建立博物館盼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