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影音新聞

鐘錶奇人王進龍 全台首造陀飛輪

記者 王一德、邱佳頎/採訪報導

今年64歲的王進龍是台灣第一位獨自製造出陀飛輪錶的鐘錶師傅。1992年時,他在瑞士的鐘錶展看到香港一位發明出第三代陀飛輪錶的製錶大師,當時的王進龍對此充滿好奇心,想到台灣也無人生產,又覺得好玩,加上如果要自己購買一支的話,會負擔不起那昂貴的代價,因此「我也來試試看」的想法油然而生。

王進龍店裡關於他所創立的台灣古董鐘錶協會的紀念品。攝影/王一德

當年16歲的王進龍,因為家境貧寒想學習一技之長以養家餬口,也為了讓自己畢業以後可以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於是跑到親戚家的鐘錶店當學徒。當學徒的期間,因為師父不想將技術太快傳給他,所以他那時多半僅負責打雜的工作。

為了能更快增進自己的能力,王進龍利用每天的下班時間,自己找零件研究,而當時最慘的是,王進龍的工資少的可憐,一個月只能領到300元的薪水,「那時候的物價當然不貴,但再怎麼不貴,你三百塊也用不了什麼。」

經過4、5年的打拼,王進龍終於成功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一開始是先跟自己的學徒合作,學徒出錢他出技術,漸漸的他越來越有知名度,後又經歷了幾番波折,他才終於在現在位於松山車站的店址落腳,開了一間自己的店。

大大的鐘錶店,不像想像中那般充滿古早味,反而嶄新的就像是一間樣品展示店,儘管裡面的鐘錶們都有一定年份,還是可以看出它們都被王進龍悉心的保養、照顧。視錶如自己孩子般的王進龍表示,儘管有些師傅會因為覺得「那不是自己的東西」所以在修錶時會不慎刮傷零件,而對於這個現象,王進龍又表示,「看了很心痛」。

王進龍小心翼翼拿出收藏許久的名錶。攝影/王一德

古董錶不像一般的電子錶,只要有機器就能大量生產,每一支古董錶裡頭都蘊含了每一位製錶師的心血,從機芯、發條到殼上的裝飾都是師傅們一點一點組裝而成,每支錶都有不同特色,就像是一件件藝術品,讓人不惜耗費百萬,只為求得一錶。王進龍在受訪時,曾經這麼形容每一隻鐘錶,「它是一個活的東西,不像一般的那種機械錶冷冰冰的,它會動,可以感受到它好像是心臟的那種律動在跳。」

古董錶內部構造複雜,零件相當精細。攝影/王一德

而王進龍為了讓客人能儘快拿到心愛的手錶,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加班到三更半夜。他的員工王先生說,有時他們已經在睡覺了,王進龍卻還在鑽研那些精密的東西,白天因為要應付客人,所以王進龍只能利用晚上的下班時間,去做比較複雜的東西。

王進龍專注的在研究客人送來的手錶。攝影/王一德

在台灣,古董錶不像國外那麼流行,為了推廣古董錶,王進龍與同好們一起成立了古董錶協會,定期舉辦關於古董錶的講座,當時為了通過內政部的審核,遇到了許多困難,因為要通過審核才能成為一個社團,因此花了很多時間。

把每一支錶都當成寶貝一般,小心翼翼的處理每一個零件,秉持著公平、公正的王進龍,總是在修完錶以後才跟客人報價,「花多少時間,就領多少錢」,不會因為錶本身的價值而隨意喊價,堅持著誠信的他,因此得到一批忠實的顧客,其中不乏有名人。

而為了不讓這項工藝失傳,也為了傳承自己的事業,王進龍培養他的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這個領域,從把玩零件開始,再慢慢一步一腳印的教學,直到現在,他的孩子也成了店裡其中一位鐘錶師傅,儘管只能處理一些較為簡單的東西,但他們還是很努力的學習,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王進龍工作室的桌子上,整齊的排列著他修理鐘錶的工具。攝影/王一德

雖然鐘錶還是擁有一定的市場,不會馬上就消失殆盡,但花了一輩子在研究鐘錶的王進龍還是希望能有人一直把這個工藝流傳下去,「以前那些工藝都是不可取代的,不像現在有電腦那麼方便,全部的東西都是需要靠自己去磨出來的」王進龍在最後語重心長道。

王進龍收藏的陀飛輪錶細圖。攝影/王一德

  • 陀飛輪錶:是由瑞士著名鐘錶大師亞伯拉罕·寶璣於1795年發明,是機械鐘錶機芯中的一個裝置。陀飛輪裝置的設計本身是用於懷錶之上,因為懷錶垂直的放在口袋中,或掛在頸上時,地心引力會影響擺輪搖擺速度,引致出現誤差。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總統御用裁縫師 李萬進的西裝哲學

敲響彼端的鼓聲 一走便是一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