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系人才一直是新聞媒體的重要來源。攝影/簡必丞
新聞評議

新聞系學生出走潮? 媒體慘況成關鍵

記者 徐翊凡/採訪報導

新聞系畢業學生一直是新聞記者人才的重要來源,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馮建三認為,近年媒體產業大環境表現不如從前,新聞媒體的表現也不盡理想,導致新聞系學生對於媒體產業失望、避諱,進而對新聞產業人才的補充造成問題。

新聞系人才一直是新聞媒體的重要來源。攝影/簡必丞

104人力銀行履歷資料庫針對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統計,八成的畢業生選擇不再進修,其中只有二成的學生進入記者行業,並且隨畢業時間的增長,從事記者的學生更下降至一成不到。

薪資低、工時長
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系主任胡幼偉。照片提供/胡幼偉

文化大學新聞學系主任胡幼偉表示,新聞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為新聞工作壓力大,隨時受到社會大眾的監督,工作時間不定,卻沒有得到相對的報酬,在低薪、工作壓力之下,導致學生不願進入新聞媒體工作。

1111人力銀行2018年的數據統計,媒體傳播科系畢業起薪平均約為新台幣3萬1000元,而畢業後的79年薪資平均約為4萬4000元,相較於其他職業,媒體行業的薪資行情吸引力並不高。

輔仁大學傳播學系系教授陳雅惠。照片提供/陳雅惠

對此,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陳雅惠也認為,新聞媒體記者在製作新聞報導專題時,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心力去完成,包括人脈的經營、相關的專業知識學習等等,然而這些專業採訪、撰稿等技能,在普遍社會大眾眼裡是被低估的。

此外,她也提到,現今網路科技發達,有更多的媒體平台管道,透過製作簡單的娛樂影音,僅靠觀看人次、點閱率等所賺取的金錢,就遠遠大於一個專業記者的薪資,這樣的生態環境也屬媒體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工作內容高壓繁雜

新聞媒體產業的高曝光度,常被閱聽眾放大鏡檢視,製作一篇專業的新聞報導,從採訪編輯到上架程序繁複嚴謹,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出現差錯。馮建三認為,「記者每日接觸的人事物眾多,在採訪、溝通的過程之中,媒體記者表現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產業形象,而近幾年台灣媒體的表現並不佳,因此間接影響到了社會、學生對於這個職業的感官。」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馮建三。照片提供/馮建三

除了內容繁雜不容出錯外,新聞工作中對於政治立場的權衡也是另一難題。資深記者鍾孟潔表示,「每個閱聽眾和新聞媒體都有各自擁護的立場與觀念」,記者所製作的新聞內容很難保持公正客觀,要找到兩方的平衡並且兼顧點閱率是非常有挑戰性的,若拿捏得不夠好,就容易受到大量的責難。

而針對新聞工作者的必備技能,陳雅惠表示,成為一名新聞記者並不容易,除了需要精通新聞專業技能如:採訪寫作、訪談原理、語文傳播、人際溝通、心理社群互動等,更要能面對、處理公司、政府、閱聽眾的各方壓力,「經歷這些繁複與困難的路程,許多人對於記者職業的熱情不如以往,進而選擇相較更為輕鬆的其他工作。」

社經地位低、職業尊嚴差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如此貶低、歧視的言論,是現在社會大眾普遍對於新聞記者的評價。曾為記者的資深公關林博遠談到,選擇離開記者這份職業最大的原因就是社會對於記者的不認同,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的職業受人敬重、欣賞,然而現在的媒體無論是大環境、還是在於社經地位上,都與從前大不同。

補習班導師洪阡茹。攝影/徐翊凡

對於高中生怎麼看待新聞系,補習班導師洪阡茹表示,學生會因為社會感官的問題而對新聞學系的志願有所顧忌,但多數文組學生依然嚮往影音媒體的產業,雖然家長大部分表態支持,但對於新聞學系未來發展仍持保留態度。

行行有本難念的經,沒有任何職業是完美的,總會有各自的辛酸與難處,陳雅惠表示,「培養自己的人格視野和對社會的關懷,讓學生把專業技能在各自的領域綻放光彩,新聞產業存在的價值就能提升」,這不僅僅是學生的課題,也是所有學術教育者、產業業者應該努力的方向。

 

傳播技能多樣 新聞系學生將路走寬

新聞系學生畢業後,選擇不進入新聞媒體產業的人數居多,然而學生將新聞系所習得的各項傳播媒體技能發揮至其他領域,不僅擺脫了刻板印象,更走出了系所的限制,創造新聞系學生更多的職涯選擇。

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學生蔡承佑。攝影/徐翊凡

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學生蔡承佑表示,傳播學系畢業能選擇的工作非常之多,在四年之中,學習的技能包括:排版美編、攝影、文稿撰寫、溝通技巧等等,實務課程也對於未來工作競爭非常有幫助,對汽機車領域很有興趣的他,也透過傳媒系所學的技能,才讓他能夠選擇汽機車雜誌、影音娛樂產業的工作。

對此,林博遠也表示,「在新聞系所學到的文稿撰寫、排版、影音剪輯等軟體使用技能,都對未來職涯非常有幫助,以前在校內實習與陌生受訪者接觸時訓練的問問題技巧、溝通能力,都對於我現在公關工作有很多的幫助。」

因應時代潮流,現在各大學新聞系更重視學生的實作課程,世新大學、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的新聞系均有校內的實習報課程,為學生未來進入職場鋪路,增加競爭力。

馮建三則表示,雖然學校的實作跟業界之間差距一定存在,但透過這樣的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更了解新聞產業的內容,也讓學生可以更了解自己是不是適合這個職業,間接幫助學生有更多的職涯選擇。

話語權遭稀釋?自媒體vs傳統媒體

在網路科技發達的時代,人手一機都可以轉載訊息,人人都是資訊的傳播者,因此誕生了許多「自媒體」,它們較不受政治立場、經濟影響,相較於傳統媒體的報導更能表現出真實的看法,也因而吸引了許多閱聽眾的注意,然而自媒體的興起,是否分散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

對此,鍾孟潔認為,「自媒體的曝光布無法和傳統媒體相比,雖然不能否認自媒體的逐漸興起是對閱聽眾有部分影響,但我認為傳統媒體的資源、蒐證、可信度等方面,自媒體要真正能夠稀釋媒體話語權還有一段路要走。」

而對於自媒體的發展與崛起,馮建三表示,「自媒體能夠創造的工作機會有限,吸引的目光也相對受限制,自媒體、網紅可以當做兼差,但可以經營到一定的規模,與傳統媒體爭奪大部分的曝光度,我想是非常非常少的。」

相較於傳統媒體而言,自媒體大部分仍以娛樂目的為主。陳雅惠認為,現在自媒體、Youtuber、網紅擁有自己的受眾,其影響力雖然存在,但僅限於一些生活、娛樂方面,而在公共政策、公共議題、重大社會案件立場的看法,該如何進行深度專業的討論、報導,這些是自媒體比較難去達成的,社會關懷等公共議題,還是需要有較大影像力的主流媒體去把關。

自媒體的發展與影響雖然逐漸增長,讓閱聽眾有了更多資訊接收的選擇,陳雅惠表示,「自媒體的興起讓社會有了更多的聲音,也閱聽眾也有更多的選擇」,即使主流媒體依然掌有較多的話語權,但透過新興媒體改變現今新聞文化,若能保有舊的典範,逐漸創立新模式,對所有閱聽眾來說並非壞事。

輔仁大學傳播學系教授陳雅惠受訪錄音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