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極端種族主義興起 白人血洗清真寺

記者 馬偉康、沈芝伊、高祥寬、吳嘉瑩/採訪報導

2019315日,紐西蘭兩座清真寺內發生了針對穆斯林的槍殺攻擊,共造成51人死亡,是紐西蘭自19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屠殺事件。澳洲籍兇手塔蘭特宣稱自己身上流著歐洲的血液,同時大力稱讚美國總統川普使白人主義重新抬頭,種種極端言行透露其對白人至上主義的推崇。

紐西蘭清真寺發生針對穆斯林教徒的恐怖攻擊。製圖/吳嘉瑩

白人至上主義(亦稱作白人優越主義):白人至上主義是一種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他們主張白色人種比其他族裔優尚,並對其他種族及人種充滿歧視以及偏見。民族優越感和對霸權的慾望在白人至上主義者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也有著不同程度的仇外傾向。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紐西蘭過去是英國的殖民地之一,那段以白人為首的歷史早已根植於這個國家的人民心中,身為白人的種族優越感亦延續至當今社會。「大多數紐西蘭白人並不會因此刻意霸凌有色人種的同學。」在紐西蘭留學的林千葉坦言,「他們(白人)本來就擁有較多的優勢,如果否認這件事其實也是一種逃避。」

CNN紐約時報等媒體在紐西蘭槍擊案的報導中避重就輕的使用了「槍手」,而拒絕使用「恐怖份子」這個字眼形容嫌犯,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謝奕旭對此表示,歐美社會一直主導著國際反恐行動,若西方媒體將這場由白人發起的屠殺事件視為恐怖攻擊,便是間接承認他們與那些被自己撻伐的中東「恐怖份子」並無不同。

曾任職於新聞媒體目前居住在紐西蘭的吳小姐表示,「身為華人或其他族裔,仍不免多加思考,在此案上,是否白人族裔對於同膚色的人給予較多的寬容?」

吳小姐對於媒體不對極端白人至上主義有過多的撻伐或報導表示贊同,她認為,這樣做可以避免這些極端意識型態得到傳播,但仍不免感到疑惑,以白人為主的社會去主張不應過多報導這起事件的背後動機,是不是難免讓人懷疑是否有其他居心?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謝奕旭說明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的區分。攝影/馬偉康

「白人至上主義」是種族主義的一種,激進分子更是將所有有色人種都視為箭靶,謝奕旭表示,白人至上主義會再度興起,與近年來中東難民潮擁進歐美大陸有很大的關聯,「從2005年的倫敦恐怖攻擊事件之後,中東地區的難民也開始受到影響。」大量湧入歐洲的難民,造成了社會的衝突,而部分較激進的人士會認為這些難民奪走了本國人的工作機會。

十幾年來中東地區內戰不斷,而美國九一一事件更讓穆斯林被主流媒體與「恐怖主義」劃上等號。台北清真寺教長趙錫麟表示,「十年之前,新聞媒體上甚至會出現『穆斯林恐攻』這樣的字眼。」過去雖然有些恐怖攻擊事件是由部分激進教派的穆斯林所主導,但這樣的印象也造成了穆斯林受不公平對待。國際獨立記者楊智強表示,「這個標籤,起因是什麼?因為人們習慣相信與原本印象相符的資訊。」

台北清真寺教長趙錫麟。
攝影/沈芝伊

自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雖然他不曾正面推動或鼓勵這類意識型態,但他許多政見就是代表了這樣的意識型態。甚至川普剛上任時施行過禁止中東、非洲部分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入境美國的政策,這項政策就是「穆斯林恐懼」的具體呈現。謝奕旭認為,「美墨長城這樣的政策其實就是一種白人至上主義的表現。」不過謝奕旭也強調,種族主義是一種社會群體行為,單一政策無法作為評斷依據。

國際社會時常會出現一些恐怖攻擊的消息,學習如何辨別每一起事件背後的動機,才能夠更全面解讀事件帶給我們的訊息。趙錫麟表示,「現在的社會上有太多的不同,我們要去理解、包容這些不同,最終才能夠使大家都走到一起,走到同一個方向上。」

紐西蘭火速修法 槍支使用限縮

「這是紐西蘭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紐西蘭總理阿德恩在槍擊案發生後沉重回應,此次行兇的槍手共持有五把槍枝,其中更有兩把半自動手槍,而其中一名澳洲籍兇手甚至不是紐西蘭公民。

阿德恩在事件過後表示,「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各位,我們的槍枝管制法一定會改。」6天後,紐西蘭宣布全國禁止販賣及使用槍枝;一個月內,紐西蘭國會便以119票贊成、1票反對,壓倒性通過了新的槍枝管制條例。新條例中禁止所有半自動武器、突擊步槍和相關零件的使用、販售和流通,針對民眾在修法前便已持有的武器,則由政府以合理公正的價格收回。

紐西蘭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相比,紐西蘭的槍枝管制相對寬鬆。銘傳大學防犯罪學系助理教授黃麒然表示:「在紐西蘭只要年滿16歲並經過警方身家調查和安全訓練後就可以合法申請時效長達10年的持槍執照。」他也強調,持槍人不必向政府登記槍械,這也造成政府無法掌控目前有多少合法、非法的槍枝正流於市面。

此次紐西蘭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完成槍枝管制、修法,以及後續的槍枝回收,除了朝野政黨有高度共識,也因紐西蘭的舊法本就藏有隱患。林千葉表示,「這次只禁止了半自動步槍,並不是全部槍枝。」此次修法過後是否就能抑制類似事件發生?一切都還有待觀察。

在國際中相對平靜穩定的紐西蘭發生如此駭人的事件,提醒了全球人民該居安思危,不該忽略那些可能造成危險的隱憂,更不可忽視那些對平等造成危害的意識型態。

紐西蘭槍支使用限縮。製圖/吳嘉瑩
恐攻引反恐潮 恐怖主義立場模糊化
國際獨立記者楊智強說明目前國際的恐怖主義。
攝影/馬偉康

自從美國九一一自殺式恐怖攻擊後,全球就陷入一陣「反恐潮」,甚至連台北市政府在去年的演習中,都將101列入了恐怖攻擊的目標之一。但對比過去,如今的「恐怖攻擊」似乎有了本質上的轉變。

楊智強表示,「恐怖攻擊通常都帶有政治意涵,當你尚未確定攻擊的目的時,不能輕易它定義為恐怖攻擊。」現在的許多攻擊事件,都難以從單一事件中猜測其中的意圖。

2013年發生在美國境內的波士頓馬拉松恐攻,是由車臣的兩位移民所策劃,而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理由指出他們為了什麼策劃這起攻擊行動。謝奕旭表示,每一個族群或多或少都有人持種族優越的想法,但對於極端份子我們很難去掌握,「畢竟如果你可以輕易掌握的話那這就不算恐怖主義了。」

對於現今多起無法從事件表面猜測意圖的攻擊事件,謝奕旭表示,「這些激進的份子,他們為什麼要發動攻擊或著是發動的對象是誰,是以美國為主或是從歷史上能不能找到一些歷史背景。」既然恐怖主義令人防不勝防,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川普政府對待穆斯林的差別待遇。但是這樣做真的就是對的嗎?

2015年,美國教堂山發生了一起行刑式兇殺案,三名死者是伊斯蘭教徒,而兇手是正是他們的鄰居,這起事件在沒經過任何調查前,就被媒體依據兇手的自述定調為一起因「停車糾紛」而引起的案件,然而最後事實證明,這名兇手只是不喜歡這些戴著頭巾的女人,便將其殘忍殺害。

「恐怖主義」與「反恐行動」的立場正逐漸模糊,如何去辨別其中的真偽,「伊斯蘭恐懼症」就是其中一件明顯的案例,人們因為媒體的報導,而將特定族群當成假想敵。為此,伊斯蘭族群正在世界各地受到或多或少不的不公平對待。楊智強表示,「我們真正害怕的是恐懼本身,因為恐懼會讓我們沒辦法看清事件的過程及真相。」

國際獨立記者楊志強表示恐懼會讓人無法看清事件的過程及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