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生利用把脈診斷病人狀況。攝影/吳杼遠
文教生活

亞健康當道 模糊地帶的警聲

記者 林珊珊、馬牧歌、陳美樺、吳紫寧、吳杼遠/採訪報導

長期的作息紊亂、飲食不規律,現代社會的壓力接踵而來,吃不下睡不著已然成為一種常見的狀態。精密儀器上的數值一切正常,身心卻久久不能恢復,灰色地帶的「亞健康」用無聲的抗議,提醒你應有所警覺。

動態過程 久而不可逆

近年來,「亞健康」一詞逐漸盛行,許多民眾只對其有所耳聞,卻不知何為亞健康。由於其概括範圍廣,涉及病症多,因此定義困難。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以下簡稱世衛組織)將健康定義為「身體、心理上的完美狀態」,而處於「既沒有確切病症但也並非完全健康的中間狀態」則被稱為亞健康。

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時,人們能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卻無法通過身體檢查發現疾病。玉函中醫診所醫師林鼎鈞表示,疾病有明確的定義,可以通過對應的數值標準判斷,而亞健康則是身體從健康到生病的動態過程。他舉例,當血糖到達一個標準後會被判定為糖尿病,但是當人們長期維持疲勞、頭痛的狀態,所有的檢查結果卻可能都顯示正常。然而,這時身體仍處於不舒服的狀態,此則為亞健康狀態。

中醫生利用把脈診斷病人狀況。攝影/吳杼遠

在日常生活中,亞健康看似遙遠,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身處亞健康狀態之中。「造成現代人亞健康其實有多重原因」,全心醫學聯合診所醫師劉秉昌表示。以大學生為例,長時間的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性的熬夜與通宵作業,再加上飲食不規律,攝取的糖分過多、不好的油脂累積,都會引發亞健康狀態。除此之外,心態的轉變也可能誘發亞健康狀態。對此,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表示,高中生經歷過大考的壓抑階段,進入大學後可能會稍微放縱,生活不如從前規律,常常熬夜、假日補眠,因此容易導致睡眠異常、飲食習慣不良,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然而,亞健康絕非一日而成。林鼎鈞解釋,身體會隨著症狀越發嚴重,到達不可逆的狀態,久而久之演變成難以治療的疾病。同時,無法釋放內心的憂慮時,長期積累下來也會引發負面想法,造成不可逆之事。許正典表示,當人們工作不順或無法適應環境時,長時間陷入這樣的狀況,會導致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生活作息混亂以及情緒低落,親朋好友的關心也可能成為新的壓力,誘發自我質疑,進而引發激進的舉動。劉秉昌補充道,心理也會影響生理的變化,例如心情低落不吃東西,進而可能會演變成厭食症,其中慢性的食慾不振也屬於亞健康狀態。

資料來源/全心醫學聯合診所醫師劉秉昌、製圖/陳美樺
作息紊亂 疲勞須警示

根據世衛組織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已有75%的人正處於亞健康狀態。而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最常見的引發亞健康的誘因多半為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不正常以及壓力過大。

以現代青年人常見的工作繁忙為例,工作繁忙首先會影響正常的生活作息,此時亞健康的表徵可能體現為胸悶氣短、心率過速,影響睡眠,甚至導致失眠。其次,繁忙的工作也易造成飲食不規律。不少上班族會壓縮早午餐,並通過晚餐彌補一天的缺失。這樣的進食方式不僅傷害腸胃,同時較晚進食也會堆積更多的脂肪進而患上代謝症候群,即血壓、血糖偏高與血脂異常的症狀。

除此之外,疲勞也是易發生在當代青年人身上的亞健康狀態。林鼎鈞說明:「疲勞是很多病症開始時的表現,它會根據個人不同體質而趨向於引發某種疾病,像是腎臟病、肝病、糖尿病等。」因此當身體覺得疲勞時是在提醒民眾,應適度休息避免病情加重。

資料來源/玉函中醫診所醫師林鼎鈞、製圖/陳美樺

亞健康不僅反應在生理上,同時也反應在心理上。許正典表示:「當代青年人常有的心理方面亞健康症狀大致上可以用年齡劃分為三個族群,即青少年、大學生與上班族。」對於青少年而言,男生大多是由於人際關係與考試壓力引發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調節困難,進而沈迷網路,藉助上網紓解壓力;而女生的心理亞健康症狀主要來自於飲食方面的困擾,因為擔心身材走樣而導致的進食困難。升入大學後,由於考試和課業壓力減小,受外界影響增強,進而造成思緒混亂並容易引發輕躁症;部分大一新生入學後不喜歡本科系,挫敗感強的情況下,導致自信心不足,進而排斥該環境,面臨休學境遇。此外,大學生畢業前夕也容易因為未來就業而產生焦慮的情緒。而對於剛剛進入社會的新鮮人,職場壓力大、人際交往困難,再加上自身對於升遷的渴望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亞健康症狀。

因此,只要自己的身體存在亞健康症狀,無論是生理上的或者心理上的,都應該引起民眾的注意。這些亞健康症狀不僅會引發更深層次的疾病,甚至,更有可能危害自己的生命。

大學生熬夜作息不正常,容易產生亞健康症狀。攝影/陳美樺
終成疾病 正視亞健康

正因亞健康對於民眾的潛在危害大,不少看似無礙的症狀都有可能誘發後續疾病。因此民眾應該正視亞健康的發生,及早防治才能防患於未然。

劉秉昌表示,對於亞健康狀況的評定主要分為客觀與主觀兩種方式。民眾可以採用客觀的方式通過醫療協助,例如健康檢查或是詢問專業醫生進行評估;但由於亞健康狀況並不能完全地反映在檢查數據上,因此民眾也可以根據自身狀況進行評估,若長期感覺身體不適則要注意是否處於亞健康階段。林鼎鈞則建議,由於沒有規範標準,亞健康相對來說難以判斷,但民眾可以先判斷自身是否健康,而在脫離健康狀態之外,即為亞健康。同時,他也提出中醫判斷是否健康的三個評定標準:是否能一夜好眠、能否正常排泄與食慾是否正常。

心理的亞健康較強調腦與人格特質。許正典表示,民眾可通過生理行為反應、情緒反應及思緒自我判斷心理狀態。入睡困難、不吃不喝可能是焦慮的前兆,容易早醒可能有憂鬱傾向,大吃大喝則是躁症的反應。曾經陽光燦爛、正向迎接挑戰,現在裹足不前、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記憶力受到影響,都須特別注意。

劉秉昌建議,若要避免亞健康症狀的加深並且逐漸恢復健康狀態,最好的方式是調整生活習慣,盡量回歸正常的生活方式。而中醫也建議可以在恢復正常作息的同時搭配規律的運動,例如氣功與太極拳,可以使身體在較安靜的狀態下啟動自我修復系統進行自我調節。

除此之外,由於當代教育體系缺乏對於亞健康觀念的教導,民眾多半不了解亞健康的相關知識,只注重在病變後的疾病,尚未關心到疾病發生前的防治。林鼎鈞舉例,國中小的教育告訴學生超過多少數值就是高血壓,應該注意什麼,但當真正超過該數值時則為時過晚,終成疾病。因此,劉秉昌呼籲,發掘自身健康與之前不同時就須有所警覺,需要時刻關注自身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