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應用人工智慧 促進循環經濟

位於五股夏綠地的「新北市資源循環教育基地」是第一座以人工智慧做資源回收分類的廠房基地,廠內利用AI影像、紅外線分辨回收物種類,並且用AI人工智慧機器手臂做回收物的自動分選,不僅可以減少人力使用,也可以提高資源再利用率。雖然垃圾處理智能化對都市發展來說是一項重大突破,但如何廣泛運用及成效也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新聞結合人工智慧 創造科技新趨勢

近年來,人工智慧蓬勃發展,各領域產業皆可看見人工智慧的應用,也逐漸引進媒體領域。各國新聞媒體,如BBC、路透社已能透過人工智慧產出報導。目前,我國也嘗試將人工智慧應用於新聞媒體,推出「AI新聞稿助理」、「島民衛星」等平台,協助閱聽眾分析、產製報導。但人工智慧是否會衝擊傳統記者的工作機會?新聞倫理及規範又該如何應對呢?

全階段英語教育 台灣學生的學習困境

記者 謝語萱、李鉞珍、林柏維/採訪報導 隨著國際化的浪潮襲來,許多家長為培養孩子的英語能力,不惜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讓孩子能與國際接軌,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12年國民基本教育也重視孩子在英語領域的發展,不僅將其列為校定必修,政府更推行「2030雙語政策」藉此提升全國英語水準。然而,由於資源分配不均及執行上的困難,導致政策難以全面普及與落實。

建立正確網路使用 避免過度沉迷社群媒體

記者 謝語萱、李鉞珍、林柏維/採訪報導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全球各國針對「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造成的影響」紛紛提出應對措施。2024年1月,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簽署法案,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同年9月,澳洲總理宣布跟進,將重新規範使用社群媒體的最低年齡。對此,如何有效協助青少年正確使用數位媒體、提升媒體素養,已成為當前重要的公共議題。

AI取代枕邊人 情感面臨新挑戰

記者 羅沁然、吳宗興、吳怡璇/採訪報導 AI伴侶的出現,改變現代人排解情感需求的方式。AI透過擬人化的互動,滿足人們對於情感的渴望,卻也引發隱私權與法律方面的爭議,其中資料安全便是一大隱憂,而未經同意模擬真實人物,還可能涉及智慧財產權問題。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之餘,需審慎評估可能的風險,​​確保AI的發展符合倫理與社會責任標準。

劇團生存與信念 開創藝術新篇章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新媒體科技興起已對傳統藝術造成衝擊,本土的「紙風車劇團」和故事工廠承辦的「庄頭劇場」,結合在地文化與傳統技藝,將藝術帶入各鄉鎮,期望引起新世代對傳統藝術的興趣。而在教育層面,偏鄉孩童常面臨資源不足及缺乏管道接觸藝術,在政府積極挹注下,偏鄉國小正積極打造藝術教育環境,讓孩童在生活、學習中感受美學氛圍。

網路取代馬路 偏鄉醫療新解方

拜科技進步之賜,遠距醫療成為偏鄉民眾就醫時的新選擇,有效解決偏鄉專科醫師不足等問題,惟遠距醫療仍受法規和科技限制,對於偏鄉的醫護人員並非完全便利。為解決民眾的醫療需求,衛生局和民間醫療平台近年致力於提升民眾的健康識能,除宣導衛教資訊外,亦提供許多免費醫療教學資源,期能從根本預防疾病發生。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