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藥」之惡 農業與環保如何平衡
民以食為天,蔬果農藥殘留是大眾關切的議題,對此政府制定「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然而,台中市食安處曾於2021年啟動生鮮蔬果抽驗監測,共抽驗728件農產品,其中22件發現農藥殘留。專家表示,農藥用量不減反增,問題在於沒有完善配套措施,汰除高風險農藥的同時,新藥效果又不如預期,看似是對環境較友善的選擇,但影響的卻是農產成果,且全球暖化對農業衝擊亦成一大變數。
民以食為天,蔬果農藥殘留是大眾關切的議題,對此政府制定「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然而,台中市食安處曾於2021年啟動生鮮蔬果抽驗監測,共抽驗728件農產品,其中22件發現農藥殘留。專家表示,農藥用量不減反增,問題在於沒有完善配套措施,汰除高風險農藥的同時,新藥效果又不如預期,看似是對環境較友善的選擇,但影響的卻是農產成果,且全球暖化對農業衝擊亦成一大變數。
記者 劉蔚柔、陳宇恩 / 採訪報導 去年7月15日一隻擱淺於基隆外木山海岸的玳瑁,全身纏繞漁網,右手嚴重發腫, […]
南投縣埔里鎮早期造紙產業興盛,被稱為紙的故鄉,直到後來受到環境變遷、國際競價影響,紙廠開始逐年遞減、外移,在地手抄紙產業才逐漸沒落。廣興紙寮為了尋求出路,開始開放觀光轉型,並透過第二代傳人黃煥彰與妻子吳淑麗對社會的關懷,結合在地文創,合力製作多元的「紙商品」,希望能藉此保留及宣揚埔里手抄紙文化。
布袋蓮是台灣常見的水生植物,也是對水域影響最大的外來種,布袋蓮經常堵塞河道,阻擋陽光,破壞台灣自然生態。然而,巧婦工作室創辦人陳怡君找到布袋蓮的價值,曬乾後編織成手工藝品,並成立工作室,透過編織幫助婦女提升家庭地位;柬埔寨新住民潘喜玲也透過編織課程,串起柬埔寨與台灣人民的文化交流,將被視為「生態殺手」的布袋蓮創造新生命。
台灣面積不大,卻孕育著230種以上的原生魚類,但因人類各種開發,導致面臨生態破壞及生存危機。而在新北市新莊區的裕民國小,有著一條以「台灣原生魚類」為主題的教育走廊。創辦者鐘宸瑞投入二十餘年,目前復育著四十餘種台灣原生魚類。
記者 黃亭予、林曉筠 / 採訪報導 位於新竹縣關西鎮的馬武督是由泰雅族語命名,昔日種植柑橘園由於面臨人口外移和 […]
隨時代進步,科技高度發展下,促使人們開始思考,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與環境取得平衡,關注環境保護和社會福祉。 ESG企業社會責任囊括環境、社會回饋、公司治理綜合面向,落實成產業界首要之務。嘉義縣新港鄉古民社區公益車是企業回饋社區的典型案例,在高齡化社會精準提供長輩們需要的協助,藉以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期能促進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雲林縣林內鄉焚化爐自建設至今仍未啟用,對於是否重啟在地方上亦多所爭議。縣政府提出將「垃圾燃料化」,能解決垃圾過量的困擾。專家指出,轉型用途應在不焚燒垃圾的前提下進行,方能達到真正的環境永續。
國人一向熱衷旅行,然統計顯示國外旅遊人數卻遠高於國內,顯見對民眾而言,本地旅遊相較於出國吸引力著實不足。專家指出,面對旅遊業競爭日趨激烈,若國內旅遊成本高卻得不到相應的品質,勢必面臨困境。台灣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未來應加強觀光建設,妥善規劃地方旅遊特色,盼能留住國人,進而吸引外國旅客。
豬隻被馴化已久,自古以來即為常見家畜,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多數人仍對豬圈存在惡臭、環境髒亂的刻板印象,隨著時代變遷,都市林立人口愈發密集之下,豬隻的飼養環境勢需改善。搭配智慧化系統的豬舍,不僅得以洗刷豬隻產業「臭名」,在環境保護上也能有所成效,同時帶動我國畜牧產業未來朝向精準發展的可行性。
皮影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沒落,新興的影視娛樂轉而取代了人們的休閒型態,而傳統皮影戲由於培養人才耗時,傳統劇團面臨無人接班的困境,為了將皮影文化傳承下去,影子傳奇劇團在學校開立教育課程,並改編舊有劇情結合新的元素,使皮影戲的內容貼近現代生活,盼激起年輕世代對皮影戲的興趣。
自然與人文所造就的景點是台灣珍貴的文化瑰寶,但是近年許多地方的歷史及自然景點逐漸沒落。為了解決此狀況,許多對家鄉充滿情感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推出不同的「地方創生」,試圖以該種方式帶領大家去看那些漸漸被眾人淡忘的地方景點
在偏鄉部落,義築進行知識教育,幫助居民建立建築基本概念,縮小承銷差距。而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他們開始推廣國產木材,希望可以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