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助力 廚餘換豐收 食農新亮點

記者 蕭舒云、方姿婷、林欣愉/採訪報導 近來永續觀念逐漸於人們心中發酵,與環境共存、與生物共生的裝置隨之誕生,人們開始應用生物共生關係製造商機。除曾掀起熱潮的魚菜共生外,蚓菜共生因適合融入食農教育,備受政府及學校關注,相關裝置及技術的進步,使其商業化的可能性與環保效益成為焦點。

淨零碳排國際趨勢下 台灣過渡能源關鍵抉擇

全世界積極能源轉型,台灣亦努力向世界看齊。展望未來,綠能必然為通往永續的唯一道路,但在發展出綠電的儲能裝置和可調控的無碳能源之前,台灣該如何在國際追求淨零碳排的趨勢下,以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於2050年達到碳中和?而此期間的過渡能源,我們又該如何抉擇:是政府定調未來將佔比一半的天然氣?抑或充滿爭議的無碳核能?

沒落的標誌 泰雅族傳統紋面文化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豐富且多元,「紋面」即泰雅族的重要傳統文化之一,亦為身分地位的象徵。在時代更迭下,紋面傳統已走入歷史,但對泰雅族人來說仍是不可抹滅的存在,其承載著族群的歷史足跡。然而長者逐漸凋零,文化傳承不易,為維護原住民族文化,許多青年重拾族語學習,盼能守護珍貴的傳統。

十年無法正名 被政府遺忘的海岸濕地

彰化海岸濕地(以下簡稱海岸濕地)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在2009年更被內政部營建署評選為國際級海岸濕地,2015年⟪濕地保育法⟫通過後,該法確定了台灣濕地保育的規範與精神,然而本該受到該法保護的海岸濕地,卻先後遇上石化開發案與綠電業者進駐,導致這塊土地「重要濕地」的法定身分至今懸而未決,。在沒有相關法規的保障下,海岸溼地的生態與周遭居民的生活受風機影響甚遠,相關學者與立委皆呼籲,應暫緩該地的綠能開發計劃,重新評估當地的狀況,為生態與綠能開發找出雙贏方案。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