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改造綠書店 延續環保生態理念
[…]
[…]
記者 蔡翌暄、林芷君、李宜姗/採訪報導 行道樹遮蔭、調節氣溫的功能為都市居民不可或缺的好友,然而行道樹倒塌事件 […]
記者 蕭舒云、方姿婷、林欣愉/採訪報導 近來永續觀念逐漸於人們心中發酵,與環境共存、與生物共生的裝置隨之誕生,人們開始應用生物共生關係製造商機。除曾掀起熱潮的魚菜共生外,蚓菜共生因適合融入食農教育,備受政府及學校關注,相關裝置及技術的進步,使其商業化的可能性與環保效益成為焦點。
記者 鄭安琪、陳昭慈、游佳穎/採訪報導 台灣隨處可見的檳榔,在原住民文化中象徵祝福的寓意,卻因為破壞水土保持, […]
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台灣有許多珍貴的保育類動物,水雉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以202 […]
記者 蔡依芸/採訪報導 炎炎夏日,現今人們多會選擇躲在室內、吹著冷氣,苗栗縣苑裡鎮的居民們,對抗炎熱氣候的方法 […]
記者 王容若、莊榆欣、楊博勛/採訪報導 台灣變裝皇后妮妃雅在美國實境節目《魯保羅的變裝皇后秀》奪冠,變裝文化也 […]
記者 林芷君、蔡翌暄、李宜姗/採訪報導 阿里山林業鐵路(下稱阿里山林鐵)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為台灣重要的文化景觀 […]
近年來,許多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會罹患的慢性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專家指出,疾病年輕化現象與現代人飲食、生活習慣、運動及家族遺傳息息相關,其中以飲食為最大元兇。
全世界積極能源轉型,台灣亦努力向世界看齊。展望未來,綠能必然為通往永續的唯一道路,但在發展出綠電的儲能裝置和可調控的無碳能源之前,台灣該如何在國際追求淨零碳排的趨勢下,以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於2050年達到碳中和?而此期間的過渡能源,我們又該如何抉擇:是政府定調未來將佔比一半的天然氣?抑或充滿爭議的無碳核能?
記者 李俊德、陳薇安、王懷瑄/採訪報導 政府全面禁伐天然林後,市場所需木材99%從國外進口,無形中助長非法木材 […]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豐富且多元,「紋面」即泰雅族的重要傳統文化之一,亦為身分地位的象徵。在時代更迭下,紋面傳統已走入歷史,但對泰雅族人來說仍是不可抹滅的存在,其承載著族群的歷史足跡。然而長者逐漸凋零,文化傳承不易,為維護原住民族文化,許多青年重拾族語學習,盼能守護珍貴的傳統。
彰化海岸濕地(以下簡稱海岸濕地)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在2009年更被內政部營建署評選為國際級海岸濕地,2015年⟪濕地保育法⟫通過後,該法確定了台灣濕地保育的規範與精神,然而本該受到該法保護的海岸濕地,卻先後遇上石化開發案與綠電業者進駐,導致這塊土地「重要濕地」的法定身分至今懸而未決,。在沒有相關法規的保障下,海岸溼地的生態與周遭居民的生活受風機影響甚遠,相關學者與立委皆呼籲,應暫緩該地的綠能開發計劃,重新評估當地的狀況,為生態與綠能開發找出雙贏方案。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