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偵查不公開」 媒體引爭議
媒體為了創造收視率,在犯罪新聞傳出的第一時間的先行披露、大量報導,造成許多問題。從法律面探討偵查不公開原則,及實務面如何找尋改變媒體收視率至上的解方,兼顧新聞自由與媒體自律。
媒體為了創造收視率,在犯罪新聞傳出的第一時間的先行披露、大量報導,造成許多問題。從法律面探討偵查不公開原則,及實務面如何找尋改變媒體收視率至上的解方,兼顧新聞自由與媒體自律。
新聞的商業化導致新聞倫理消逝,媒體亂象是市場惡性競爭的結果。對於台灣媒體現況,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認為,媒體組織本應有的資訊把關能力,因商業及內部因素而逐漸弱化,當今社會也出現意見領袖講話不嚴謹的現象,加大假新聞的假新聞的嚴重性。為終結媒體亂象,華視著手進行新聞改革,改變新聞報導模式並要求記者完整查證,逐步將媒體追求的價值導回公共利益之上。
今年2月底,《壹週刊》正式結束營運。自發行至今,《壹週刊》的八卦報導及狗仔文化影響了台灣的媒體環境。記者在追查真相時,不免遇到觸犯隱私權等問題。此時,媒體意識,及法律強制手段的權衡調配,是處理相關問題時需調和的重要議題。
文化部近兩年來推動《公共電視法》修法成《公共媒體法》,打算將政府旗下的媒體事業合併(公視華視中廣中央社)成為大公廣集團,希望能夠凝聚力量改變公共媒體現況,並加速推廣台灣軟實力。不過目前還正在緩慢進行中,也遇到正反兩極聲音,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大公廣集團反而會變成「國家機器」成為名副其實的政府傳聲筒,而這篇報導將詳盡地由各方面闡述這集團的利弊。
在網路上,風向儼然成為了大家對於評論事件的一把尺,但如諾風向與事實方面成對立的角色,會讓當事人變成受害最深的代罪羔羊,這樣不僅僅會造成當事人心裡的創傷,也會在往後出來面對社會大眾時被貼上一個不可抹滅的標籤,所以閱聽人在媒體識讀上的素養,將會成為21世紀的最大課題。
腥羶色的標題、假訊息和假新聞隨處可見,內容卻是越發的乾癟,人們對於接收大量而龐雜的訊息習以為常,被動的接受而不主動思考,鮮少有人能意識到此一現象的嚴重性,正因如此,才更彰顯了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是民眾使用網路媒體號召公民運動的著名例子,此後,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及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也跟網路媒體有著極大的關聯。除了新媒體影響社會運動外,假訊息混亂及演算法下的同溫層都是新媒體時代的問題。
近年來網路新媒體蓬勃發展,除了許多具有個人特色並且專業度高的自媒體外,既有的傳統媒體也紛紛轉戰網路,而在資訊豐富且繁雜的新媒體時代,規範新媒體的方法,及兒童、青少年的媒體識讀教育課程都成為新時代的一大課題。
網路上的轉載新聞,許多都未經查證消息是息來源就轉發,不僅讓新聞素質降低,也讓閱聽人的素養逐漸低落,在這樣的情況下也不免讓人反思,台灣的網路媒體環境是否需要迫切的改善,而這樣為了點閱率而生的新聞是否已經成了惡性循環,不斷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
在手機與網路科技發展快速之下,自媒體興起,使傳統新聞媒體遭受重大的衝擊,隨時面臨被取代的存亡威脅。因此,許多傳統電視新聞台開始發展網路事業,更創立專業的新媒體事業部門,開創出新的道路。
標題悚動、輕薄、有刻意吸引性的網路新聞,或是用戲謔的口吻來處理報導的電視新聞,您會多加注意嗎?在新聞娛樂化的現象之下,這些為了點擊率、收視率而產製出的新聞,是否已經超越了新聞本質的重要性?
隨著2020年大選日益逼近,各電視台紛紛祭出一系列的候選人選戰報導,但閱聽眾從新聞報導看到的內容,卻充斥候選人的口水戰、彼此互揭瘡疤及隱私。這樣的報導模式也形成了惡性循環,不僅危害了選舉文化,也使得新聞變得膚淺並流於八卦。
媒體過去曾報導韓國女星雪莉負面新聞,讓其飽受惡評攻擊的壓力。今年十月,雪莉在自家公寓上吊身亡,消息一出震撼全球,也使得新聞業對公眾人物的評論方式再次受到檢視,而網路酸民文化也重新引發討論。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