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議

【媒體轉型2】網路影響社會運動 個人動機才是關鍵

記者 郭佳欣、吳昕晨、黃心俞/採訪報導

近年,從白衫軍運動太陽花學運,到反送中運動,社會運動透過網路串聯的例子不在少數,但對於網路是否影響個人行動,乃至於造成行動的激進化,中華民國新聞媒體自律協會委員洪瓊娟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谷玲玲都認為,網路雖然對社會運動造成一定影響,但「個人的主動性」才是關鍵因素。

近年,社會運動透過網路串聯的例子不在少數,香港反送中運動就是案例之一。圖為去年暑假反送中運動期間,位於香港理工大學。攝影/郭佳欣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說,不同於早期社會運動一定要先有組織才有行動,現在只要個人對於特定事情有所不滿,就可以在採取行動時,同時透過網路引起共鳴。他表示,YouTube上報導街頭運動的影片只是公民新聞的一環,這僅限於事實傳播的一部分,其原因來自於每個人都能成為記者。

陳順孝更表示,網路是工具,其最大特色是讓散居各地的人能夠互相連結,社會運動走向激進化,是這種行動本身的常態,雖然不可否認現在的社會運動與網路有關,但絕非最關鍵因素。

洪瓊娟也認為,在太陽花學運時期,除了攻佔立法院的學生外,有許多人是下班後到立法院前靜坐抗議,或是透過補給物資支援學生。她說,他們之所以會付諸行動,源自於他們認為其訴求貼近他們的理念,以及事件本身影響到他們的權利,人們並非盲從行動。因此,雖然示威遊行的確會被網路影響,但並非全然來自網路影響力。

谷玲玲更談到,她曾有一位學生參與「洪仲丘事件」引發的「白衫軍運動」,而這位學生之所以會參加,是因為他未來要當兵,他認為這件事與自己有關係。她說,現在年輕人參與社會運動源自於訴求與自己高度連結,他們選擇性關注自身相關的事物,但坦白說,那位學生將來是否會持續追蹤這類行動仍有待商榷。

自媒體興起 挑戰傳統社論

隨著YouTuber等自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對傳統媒體構成威脅」的疑慮也油然而生。然而,陳順孝認為,YouTuber屬於「新聞再製的評論者」,無法取代傳統媒體的「即時新聞採集者」。

科技日新月異,智慧型手機全面普及化,人人皆可成為自媒體。資料來源/Pexels

陳順孝說,有別於傳統媒體的事實採集功能,新聞性質的YouTuber能做的大多是時事評論,雖然他們的確分散觀眾的眼球,但是即使現在傳統媒體觀看人數下降,其挖掘事實的功能仍未被取代。

因此陳順孝認為,評論型YouTuber並非專業媒體,其性質也不適合做即時新聞採集;再者,若沒有傳統新聞,評論型自媒體也無法存在,所以兩者之間不存在替代關係。

陳順孝表示,評論型YouTuber所挑戰的領域是傳統媒體的社論,他坦言,認真分析時事的YouTube創作者,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甚至能做得比專業評論員更好。而他也認為,一個好的評論型YouTuber,除了能夠以事實為基礎做評論,同時也要能呈現媒體對事件之不同面向的可能性。

另外,陳順孝談及YouTuber透過個人化的風格與較為活潑的特色,在現今擁有極大的影響力。谷玲玲也表示,現在有許多YouTuber擁有大量訂閱人數,代表他們能觸及的人不在少數。然而,她說,許多創作者已經轉為商業模式,影片中充斥許多業配情形,對於這些YouTuber而言,YouTube頻道只是在做生意,但許多閱聽眾卻深受其影響,這種情況並非好事。

YouTuber成理想職業 需思考背後代價

近年有許多將YouTuber、網紅這類工作當作夢想職業的聲浪,顯示出像是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新媒體的影響力。然而,新媒體創作者背後的辛苦與心酸,是在踏入這個行業前,須先深思的課題。

根據金車文教基金會於2019年公佈的《青少年未來觀》未來職業調查顯示,青少年未來最想從事的職業中,「直播網紅藝人」為第三名,僅次於遊戲電競手及廚師美食評論家,代表了網紅、YouTuber等這類新媒體創作者在青少年心中的份量與地位。

對於「許多孩童將YouTuber當作理想職業」這件事,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聯絡人李岱恩表示,公眾人物的光鮮魅力對孩子來說的確會有吸引力,他們會嚮往也不奇怪。他認為,每一個時代的閱聽人都有類似的經驗,聽收音機長大的孩子想成為廣播人;看電視的孩子長大想成為電視明星;網路時代的孩子,就想成為YouTuber--這個看似不需要特別技能,進入門檻低,卻能吸引目光的新職業。

成為一名YouTuber是當今許多年輕人心目中的理想職業。圖片來源/Unsplash

李岱恩認為,針對「想成為YouTuber」孩子,要先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和需求,並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經驗或建議。他舉例,成為YouTuber不只是錄製和傳影片分享而已,實際上應理解為「成為一個面對公眾的自媒體經營者」,在網路上有許多細雜的生存法則需要注意,包含面對網路社群、看待惡意留言和攻擊、自我隱私保護等。

最後,李岱恩說,對於想成為YouTuber的孩子們,如何在獲取眾人肯定和自我創作中找到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其中也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家長或老師們可以介入引導,例如成為YouTuber之後,如何應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網絡關係,以及對實際生活帶來的改變與影響。

假訊息亂竄 盼社群網站改變演算法

假消息隨著近年網路的蓬勃發展,深刻影響著大眾的日常。然而,在這個真假難辨的時代,與其要求政府懲處假訊息,律師葉慶元認為,透過讓真假訊息共存、爭辯,社群網站改變演算法,才是面對假消息更好的方式。

對於現在網路最嚴重的問題,洪瓊娟直指就是假消息。葉慶元則提出,雖然假消息很可怕,但到底什麼是假消息?如同哥白尼聲稱「太陽為宇宙的中心」的言論不符合當局觀念,卻在後來被證實為真理一樣,在面對層出不窮的訊息前,民眾又該如何判斷真假?

社群媒體可能出現假訊息,因此辨別訊息真假成為網路使用者的挑戰之一。圖片來源/pixabay

葉慶元表示,在處罰假消息時,因為存在灰色地帶,反而可能傷害到言論自由。因此現今,比起假訊息,他認為假帳號的存在更可怕,因為它們會造成民意的失衡。

葉慶元指出,現在我國政府管制新媒體的途徑就是針對「散播假訊息」,透過加重罪責達到遏止作用,行政院也名列出許多國家處罰散播假訊息的例子,如新加坡、法國、德國。

對於重罰假訊息的情形,葉慶元提到,即使新加坡罰款很重,但其非自由民主國家的典範;法國也只是在競選期間,課予網路業者較重的責任;德國則是立法要求社群網站業者不能刊登仇恨性言論,並且也只有在業者接到民眾投訴、表示網站言論明顯違法時,業者可以在七天內決定是否下架。

葉慶元談到,如果單讓政府能夠決定什麼言論是真是假時,會演變成很可怕的情形。他表示:「民主是建立在自由之上,沒有言論自由就不能監督政府,不能監督政府會造成更嚴重的狀況。」

最後,葉慶元表示,相對於直接處罰假訊息,不如選擇和社群網站合作,像是公開假帳號、改變其演算法或處以業者刑責。

葉慶元說,現在社群網站為了強化受眾的黏著度,讓他們在觸及網站時,都限制在自己的同溫層內,使得他們永遠只收到同類型的訊息,無法做出理智判斷,當世界各地出現越來越多分眾,彼此之間無法對話且充滿仇恨時,容易造成雙方在認為自己屬於正確一方的情況下,不斷強化自身信念並咒罵對方。

因此,葉慶元鼓勵社群網站改變演算法。他認為,如果社群網站在推播訊息時,能夠突破受眾本身的同溫層、聽見不同的聲音,大眾才能夠在多元環境下分析思考、理智判斷,並促使他們回到「言論自由市場」裡。葉慶元表示,現在最好的方式不是處罰假訊息,而是真假資訊共存,讓真實與謬誤相互競爭,他相信最終真理必會勝出。

  • 同溫層:同溫層指的是,人們往往對於與自己意識形態相近的言論表示認同,而對於持相反意見的聲音則表示不贊同。此概念多應用於網路,我們時常只看自己喜歡的文章及言論,久而久之導致我們愈來愈加深自己的想法及觀念,形成難以突破的同溫層。

資料來源/MBA智庫百科

即時新聞亂象多 卻可訓練記者敏銳度

現今由於媒體搶快導致即時新聞亂象不斷,更促使大眾推崇撰寫深度報導的獨立媒體。然而即時新聞的存在,仍是記者「訓練新聞感」的重要途徑。

「即時新聞就是台灣新聞亂源之一。」陳順孝直指,這是現在台灣很嚴重的問題,很多獨立媒體的出現就是反對這種未經查證就報導的即時新聞。他以《報導者》監察人的身份說,《報導者》拒絕做即時新聞,因為他們認為,所有的新聞要在確認事實後再報導,不能捕風捉影就告知大眾。

陳順孝更舉例,2018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因為媒體引用造謠消息,最後甚至間接導致外交官自殺。因此,記者應該要在確認事實後再發佈新聞。

谷玲玲則坦言,媒體在做即時新聞時背負著龐大壓力,在這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下,媒體並不是沒有查證,而是只能在截稿時間前盡可能做確認。她說,相較於過去媒體有較多時間查證、尋找不同消息來源、佐證多方觀點,現在做新聞的時間大幅壓縮,這造成了現在的新聞模式,以新資訊取代舊資訊,新聞不選擇更正而是選擇更新。

在高度競爭的環境和壓力下,考驗著媒體本身的新聞素養和應變能力。圖片來源/Unsplash

洪瓊娟也說到,現在的媒體亂象來自於競爭,但也時常因為做得太超過,降低自身聲譽,遭致大眾譁然。

另外,谷玲玲表示,現在許多深度報導是以「書」的規格製作,傳統媒體不可能做到,但究竟是否該鼓勵深度報導?她也提到,就一個剛畢業的學生而言,該踏入即時新聞的場域,還是進入深度報導的職場?她認為,跑即時新聞的好處在於訓練對「新聞」的感覺,不光是如何觀察與思考事情,而是訓練對於「新聞」的敏銳度。

谷玲玲更坦言,學校課程做的專訪、深度報導沒有挑戰性,受訪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與現實完全不同。她認為,靜態的專訪與動感的即時新聞完全不同,雖然現在即時新聞有點走火入魔,媒體已經沒有頭緒,許多民眾到社群媒體自我抒發的言論,卻能夠成為記者撰寫的素材。但總歸來說,撇除現在媒體「即時新聞做過頭」這件事,即時新聞對於剛畢業、將從事新聞業的人而言,仍是很好的磨練。

近年國內外著名假新聞、闢謠整理。製圖/何元凱

延伸閱讀:

【媒體轉型1】新媒體蓬勃發展 傳統媒體走出新道路

維基百科內容靠得住嗎?管理員親自來指點!

假新聞奪命 燕子颱風吹起的媒體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