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議

假訊息滿天飛 傳統媒體該如何應對?

記者 陳政宏、陳哲男、謝欣澤/採訪報導

據108年世新大學研究論文指出,新聞的商業化導致新聞倫理消逝,媒體亂象是市場惡性競爭的結果。對於台灣媒體現況,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認為,媒體組織本應有的資訊把關能力,因商業及內部因素而逐漸弱化,當今社會也出現意見領袖講話不嚴謹的現象,加大假新聞的假新聞的嚴重性。

為終結媒體亂象,華視著手進行新聞改革,改變新聞報導模式並要求記者完整查證,逐步將媒體追求的價值導回公共利益之上。

手機上的假訊息
假訊息充斥在社群媒體上。攝影/陳政宏

改變報導形式 公共利益放首位

在以追求高收視為目的的媒體環境中,華視新聞部經理黃兆徽解釋,華視作為公廣集團的一員,自有公共媒體的社會責任,對公共價值的重視應在收視率之上。當面臨收視與公共利益的衝突時,堅守公共價值是華視唯一的選項。

電視新聞追求收視率
收視率常是各家媒體爭相追求的指標。攝影/陳政宏

「如果我們都做跟別家新聞台一樣的東西,沒有公共媒體存在的必要」,黃兆徽對華視的報導內容有明確的方向。但與其他家電視媒體相同,華視也曾面臨堅守價值與追逐收視的取捨時刻。黃兆徽提及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進行時,華視在6月至12月間每日都會報導香港的局勢,然而在報導香港新聞的同時,收視曲線卻明顯下降。面對收視下降的挑戰,黃兆徽的立場堅定,「公共媒體就要在必要的時候,發揮你的公共媒體的價值」。

「假訊息查證」是AI無法取代的記者專業

提及應對假新聞的方法,黃兆徽認為記者應在撰寫報導當下就做好查證。她坦言,自己剛就任華視新聞部經理時發現,年輕記者並不知道如何查證。現實的媒體環境之下,搶快報導的撰寫模式壓縮新聞查證的時間,最終新聞台也不再要求記者耗時查證。

假訊息查證是記者重要的技能之一。攝影/陳政宏

照抄新聞是近代媒體撰寫報導的常態,黃兆徽對此格外有感。她表示,照抄現象在網路媒體更是盛行,網路記者被要求一天產製5至8則新聞,記者幾乎沒有查證的時間,因而只能照抄記者會所提供的資訊,無法判斷內容的真偽,從而導致新聞錯誤率升高。黃兆徽認為,如果記者只能照抄新聞,便會馬上被AI取代,界定記者專業與否的關鍵,是了解報導新聞應該向誰查證與如何查證。

利用網路查核假訊息
關鍵字搜尋是最簡單的查證方式。攝影/陳哲男

華視的新聞改革自黃兆徽上任後就即刻進行,第一步是要求記者完善查證,每一則新聞都要求證當事人與被指控方。黃兆徽表示,在要求查證初期,因記者工作量大增而受到反彈,但成效卻有目共睹。她談起2019年418大地震當時,網路流傳松仁路裂開的假訊息,許多家媒體便搶快報導,而華視秉持查證原則,立即派記者前往案發地,並求證台北市政府,雖然最終慢了其它電視台半小時播出,但報導內容是正確的。

公共利益與商業利益只能擇一?

華視的新聞改革除了追求公共利益以及完善查證作業,更重要的是發揮影響力。對媒體而言,影響力的判定標準來自於收視率,觀眾能夠接受的新聞才能影響社會,這也是多數媒體放棄追求公共利益與仔細查證的理由。對此,黃兆徽表示,華視存在的價值就是證明兩者並不互斥。

華視新聞部經理:黃兆徽
黃兆徽認為,記者有義務讓觀眾了解國際新聞與台灣的關係,藉此引起他們的興趣。攝影/陳政宏

她舉例,過往媒體相信國際新聞是票房毒藥,反觀車禍、火災等社會新聞才能穩住收視,而華視的改革針對兩類新聞的報導模式做出改善。近年來,華視大幅增加國際新聞的數量,同時要求記者必須替觀眾解釋國際議題對台灣有何影響。

黃兆徽直言,觀眾不看國際新聞是記者不盡責,記者的義務是讓觀眾了解國際新聞與台灣的關係,如此才能讓台灣人對國際新聞有興趣。而在社會新聞方面,華視放棄過往只放監視器畫面的報導形式,選擇在每則社會新聞中加入教育社會的環節。例如,在車禍報導中,提出對路段設計是否完善的疑問;或是在火災報導中,加入火場逃生的知識。

假訊息常在臉書與line出現
假訊息最常在社交媒體與通訊軟體間傳播。攝影/陳哲男

在改革的前兩個月,華視經歷觀眾流失的痛苦期。隨後,華視的改革從網路論壇PTT中被社會看見、引起討論。黃兆徽表示,華視近期的收視率表現良好,經常達到全國前三。「我們在華視證明了,我們這樣做一樣有廣告一樣有收視。就是要做給大家看,大家會更勇敢一點」黃兆徽認為,華視的價值是向台灣媒體證明,觀眾願意買單以追求公共利益為目標的新聞,並帶給台灣媒體改革的勇氣。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假訊息該如何免疫?疫情下的事實查核

 

延伸閱讀:

假新聞奪命 燕子颱風吹起的媒體亂象

假訊息充斥 媒體識讀向下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