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亦友亦敵 樹權與人命取捨難衡量
記者 蔡翌暄、林芷君、李宜姗/採訪報導 行道樹遮蔭、調節氣溫的功能為都市居民不可或缺的好友,然而行道樹倒塌事件 […]
記者 蔡翌暄、林芷君、李宜姗/採訪報導 行道樹遮蔭、調節氣溫的功能為都市居民不可或缺的好友,然而行道樹倒塌事件 […]
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台灣是座得天獨厚的島嶼,但美麗的寶島正一步步被垃圾占據,根據環境部的 […]
記者 李祥睿、劉庭葳、曾薏如/採訪報導 運動科技與遊戲元素的結合,其多元化體驗和未來發展潛力無限。運動科技不僅 […]
記者 王容若、莊榆欣、楊博勛/採訪報導 近年來,由於新媒體以創新和多變的風格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傳統電視產業面 […]
記者 杜子心、傅鈺皓、蘇相云/採訪報導 想到手拉胚,不少人腦中浮現出的第一個畫面,都是一個人坐在椅子上使用電動 […]
記者 陳韻安、陳鏡媄、陳欣瑜/採訪報導 台灣的寄養體系正面臨高齡化,年輕人參與意願下降,使得寄養資源匱乏,而青少年從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過渡到獨立生活時,將面臨許多挑戰,政府與社福機構提供的支持可成為他們穩定生活的重要依靠。此外,志工的陪伴在育幼院孩子的情感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但志工資源有限,物資捐贈雖然普遍,卻無法取代長期陪伴的力量。
記者 羅沁然、吳宗興、吳怡璇/採訪報導 因應科技進步與實務所需,政府推動全民換發數位身分證計畫,旨在強化數位身分識別功能,並提升行政效率。然而,該計畫曾因疫情影響延遲,後續復因民眾質疑恐侵犯個人權益,且存在資安與隱私風險,導致進度停擺。為確保數位身分證推行的安全性與合法性,政府應充分參考各國經驗,進而完善法規,使現行制度能有效保障民眾的隱私,確保數位足跡安全。
記者 呂洪瑋、彭楷葇、姚領/採訪報導 博愛座的設立初衷是體現社會對老弱婦孺的關懷,也因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身障者及老弱婦孺能優先乘坐,讓部分民眾誤解博愛座的美意,反倒成為爭議的源頭。學者專家齊聲呼籲,應以同理心、尊重他人為出發點,禮讓真正有需求者,在政府、大眾運輸單位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友善的乘車空間。
記者 翟芮婕、劉欣怡、邱俞霈/採訪報導 導盲犬作為「視障者的眼睛」,從出生起就被賦予獨特的使命,因此訓練過程的 […]
記者 葉家蓁、江佳宏、劉沅橙/採訪報導 隨著2024巴黎奧運的落幕,中華台北隊帶回了兩金五銅的好成績,獎金發放 […]
記者 林芷君、蔡翌暄、李宜姗/採訪報導 阿里山林業鐵路(下稱阿里山林鐵)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為台灣重要的文化景觀 […]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新媒體科技興起已對傳統藝術造成衝擊,本土的「紙風車劇團」和故事工廠承辦的「庄頭劇場」,結合在地文化與傳統技藝,將藝術帶入各鄉鎮,期望引起新世代對傳統藝術的興趣。而在教育層面,偏鄉孩童常面臨資源不足及缺乏管道接觸藝術,在政府積極挹注下,偏鄉國小正積極打造藝術教育環境,讓孩童在生活、學習中感受美學氛圍。
記者 黃湘芸、簡佳恩/採訪報導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青少年沉浸在虛擬網路世界中。在大量接觸被修飾過的圖像後,青少年容易對自身容貌產生焦慮。而在社群平台演算法機制的影響下,使青少年的焦慮感加劇,進而影響其自我認同。為有效克服容貌焦慮,學校、家庭與社會資源的協助至關重要。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