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爭議多 隱性需求者有苦難言

記者 呂洪瑋、彭楷葇、姚領/採訪報導 博愛座的設立初衷是體現社會對老弱婦孺的關懷,也因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身障者及老弱婦孺能優先乘坐,讓部分民眾誤解博愛座的美意,反倒成為爭議的源頭。學者專家齊聲呼籲,應以同理心、尊重他人為出發點,禮讓真正有需求者,在政府、大眾運輸單位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友善的乘車空間。

劇團生存與信念 開創藝術新篇章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新媒體科技興起已對傳統藝術造成衝擊,本土的「紙風車劇團」和故事工廠承辦的「庄頭劇場」,結合在地文化與傳統技藝,將藝術帶入各鄉鎮,期望引起新世代對傳統藝術的興趣。而在教育層面,偏鄉孩童常面臨資源不足及缺乏管道接觸藝術,在政府積極挹注下,偏鄉國小正積極打造藝術教育環境,讓孩童在生活、學習中感受美學氛圍。

社群媒體推「播」助瀾 青少年陷容貌焦慮困境

記者 黃湘芸、簡佳恩/採訪報導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青少年沉浸在虛擬網路世界中。在大量接觸被修飾過的圖像後,青少年容易對自身容貌產生焦慮。而在社群平台演算法機制的影響下,使青少年的焦慮感加劇,進而影響其自我認同。為有效克服容貌焦慮,學校、家庭與社會資源的協助至關重要。

青貧世代  年輕人看不見未來

青年在社會體系中扮演積極熱情的角色,然而貧窮感卻越發嚴重。因全球經濟環境不如以往,使得房價、物價不斷上升,但薪資卻趕不上前兩者飆升的速度,對於年輕人而言,生活負擔的壓力不斷提高,讓許多低薪者感到難以負荷。加上高失業率和就業競爭激烈,當代青年在經濟與情感上普遍無法滿足,甚至衍生心理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隱憂。

沒落的標誌 泰雅族傳統紋面文化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豐富且多元,「紋面」即泰雅族的重要傳統文化之一,亦為身分地位的象徵。在時代更迭下,紋面傳統已走入歷史,但對泰雅族人來說仍是不可抹滅的存在,其承載著族群的歷史足跡。然而長者逐漸凋零,文化傳承不易,為維護原住民族文化,許多青年重拾族語學習,盼能守護珍貴的傳統。

紫斑蝶異地遷徙 守護自然飛行旅程

紫斑蝶屬熱帶蝶種,氣候變化時便遷移至異地覓食、繁衍,其群體遷徙盛況壯觀,吸引各地遊客及學者矚目。因紫斑蝶遷徙路線行經數個縣市,當地政府及單位祭出各式護蝶措施和活動,交通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稱高公局)實施「國道讓蝶道」政策,以保障紫斑蝶及用路人安全;雲林縣林內鄉則延續過往,舉行林內紫斑蝶季,不僅達到保育紫斑蝶效果,更能發展在地觀光,振興當地。

台餐飲挑戰與轉型 創新經營迎接生存挑戰

台灣餐飲業面臨原物料價格上漲、租金增加和人力短缺等多重困境,使得業者尋求創新經營之道,降低成本、提高創意、加強人才培養成為解決之策。科技的應用雖能提高效率,但無法完全取代人力,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被視為解決缺工和提升產值的關鍵。面對挑戰,業者必須勇於改變、善用資源,方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